熱門時事
快速掌握近期熱門話題

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 (FOMC) 週三 (17 日) 宣布,將基準利率下調 25 個基點 (1 碼) 至 4.00% 至 4.25% 的區間,正式啟動 2025 年首次降息,這也是自去年 12 月以來的首次降息。
以下為本次會議與鮑爾記者會的六大重點:
重點一:鮑爾定調「風險管理降息」
鮑爾在會後記者會指出,本次降息屬於「風險管理」,旨在避免勞動力市場進一步顯著降溫。
鮑爾在會後記者會指出,本次降息屬於「風險管理」 (圖:REUTERS/TPG)
他強調,隨著勞動市場開始降溫,與通膨方面的威脅相比,風險情勢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重點二:點陣圖暗示年底前再降兩次
最新點陣圖顯示,官員預估今年將再降息兩次,年底基準利率可能落在 3.50% 至 3.75% 區間。與 6 月會議相似,官員間仍存在分歧:18 人預測至少降息一次,其中一人甚至預期 6 次;僅一人認為今年不會有降息,顯示整體立場更趨鴿派。
對於 2026 年,官員維持僅降息一次的預測,低於市場押注的兩到三次。
重點三:米蘭投下唯一反對票
新任理事米蘭 (Stephen Miran) 反對僅降息 1 碼,主張應降 2 碼,成為唯一異議票。
相比之下,先前曾反對的理事鮑曼 (Michelle Bowman) 與華勒 (Christopher Waller) 此次則支持小幅降息,與鮑爾及多數成員立場一致。
鮑爾補充說:「今天降息 2 碼壓根沒有獲得廣泛支持。過去五年內的大幅度升降息,通常都是在政策明顯不合時宜、需要迅速調整時才會發生。」
重點四:上調今年經濟成長預測
最新經濟預測摘要 (SEP) 顯示,核心通膨今年將達 3.1%,與 6 月預估相同,並將在 2026 年降至 2.6%,2027 年再降至 2.1%。
失業率方面,聯準會預估今年將升至 4.5%,與之前預測一致。截至 8 月,失業率為 4.3%。失業率預計在 2026 年降至 4.4%,2027 年再回落至 4.3%。
至於經濟成長,聯準會上調美國國內生產毛額 (GDP) 預測,預計今年增長 1.6%,2026 年為 1.8%,2027 年為 1.9%。相比之下,6 月預測分別為今年 1.4%、2026 年 1.6%、2027 年 1.8%。
重點五:更優先關注疲弱的勞動市場
更新後的預測顯示,聯準會下一步政策將更聚焦於就業情勢。鮑爾坦言目前局勢「相當罕見」:過去弱勞動市場往往伴隨低通膨,但如今卻同時出現兩面風險。
鮑爾說:「勞動力市場正在走弱,我們既不需要它再惡化,也不希望它惡化。」其中,少數族裔失業率上升尤其令人憂慮。
重點六:關稅影響將逐步浮現
鮑爾表示,川普政府推動的關稅目前主要由進口商吸收,消費者尚未明顯感受到物價上漲。他解釋:「對消費者的影響有限,傳導速度比預期更慢、程度也更小。」但他提醒,企業最終計劃把更多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預計相關影響將於「今年剩餘時間及明年」逐步顯現。
Fed啟動降息 全球知名機構怎麼看
B. Riley Wealth 市場策略師 Art Hogan:由於這次決策完全符合市場共識,我們可能會看到短期內市場出現「買入謠言,賣出事實」的反應。
嘉信理財英國區董事總經理 Richard Flynn 表示,聯準會週三的降息屬於「審慎的一步」,在近期美國勞動市場走軟與川普關稅帶來的通膨隱憂之間取得平衡,投資人現在將關注聯準會今年是否還會進一步降息,特別是在經濟衰退疑慮持續升溫之際。
瑞銀指出,即使鮑爾釋放鷹派訊號,考量整體利率路徑已走低,投資人仍應保持積極布局。
瑞銀金融服務全球股票主管 Ulrich Hofmann-Burkhardt 表示,若鮑爾言論帶有鷹派色彩,可能動搖市場對未來降息的樂觀預期並引發波動,但在低利率環境下,優質債券、股票與黃金依然受惠。他建議投資人善用閒置資金,把握投資機會。
畢馬威 (KPMG):Fed 如果把當前的寬鬆路徑延續到明年,可能會導致過度刺激。
三菱日聯 (MUFG):此次 Fed 的決定是其能夠做到的最鴿派的表態,並且在點陣圖中又增加了一次年內降息。Fed 並沒有進入降息衝刺模式,而只是重啟了降息進程,因為就業市場並不像預期的那麼強勁。
「新債王」岡拉克 (Jeffrey Gundlach):Fed 降息 25 個基點是正確的舉動,接下來最大的投資機會在於美元走低趨勢。
惠譽 (Fitch):Fed 如今全力支持勞動力市場,明確釋放出 2025 年將進入一個果斷而激進的降息周期。訊息非常明確:增長和就業是首要任務,即便意味著容忍短期更高的通膨。
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Fed 已提前開啟降息節奏。他們現在預期 2025 年還有一次降息,而此前判斷要到 2026 年才會啟動。摩根士丹利強調,勞動力市場的疲軟跡象讓央行加快了行動。
Nuveen:此次降息伴隨著對勞動力市場下行風險的關注增加,未來還會有更多降息,但節奏和力度將取決於經濟數據的演變。Nuveen 同時提示投資人關注利率敏感資產和短期債券,這些板塊可能會率先受益。
高盛 (Goldman Sachs):預計今年合計三次各 25 個基點的降息,2026 年再有兩次,終端利率下探至約 3.0%–3.25%。
美銀 (BofA):基線為今年兩次 25 個基點降息,2026 年再有三次;其 MBS 團隊稱若疊加寬鬆等配套操作,30 年抵押貸款利率存在看到 5% 路徑的可能。
瑞銀 (UBS CIO):預期從 9 月起連續四次各 25 個基點、合計 100 個基點的降息節奏;資產配置上建議把部分現金轉向高品質固收與「收益 + 優質」型股票策略。
巴克萊 (Barclays):在傑克遜霍爾後轉向預測 9 月開啓降息,並上調全年次數;曾明確給出 “今年三次”25bp 的路徑判斷。
德銀 (Deutsche Bank):同樣在 8 月下旬將基線情形調整為 9 月先降 25 個基點,理由是 Fed 把勞動力市場風險權重上調。
花旗 (Citi):被多家媒體轉引為「相對更激進」一派,但也不支持一次性 50 個基點,認為節奏仍取決於後續數據。
路透評論匯總:多位機構策略師解讀為「風險管理式降息」,點陣圖對 2026 年的分歧明顯,意味著未來一年市場波動或加大。
標普全球 (S&P Global):強調就業走弱是本次政策轉向的核心背景,近期非農與 PMI 路徑成為關鍵驗證點。
穆迪分析 (Moody’s Analytics,Mark Zandi):就業停滯與衰退風險上升迫使 Fed 開啟降息,近 12 個月衰退機率「令人不安地高」。
華爾街日報市場側寫:市場對「更多降息」的押注已較年中收斂,股市對首次降息反應溫和,長端收益率與美元階段性波動上行。

人工智慧 (AI) 晶片巨擘巨擘輝達宣布與 AI 新創 OpenAI 合作,將投入高達 1000 億美元打造以輝達 AI 處理器為核心的龐大資料中心,提供至少 10GW(Gigawatt, 百萬瓩) 電力的系統。MarketWatch 報導,此舉象徵輝達在經營模式與 AI 浪潮中的領導地位,正迎接進一步轉型。
輝達周一 (9/22) 終場上漲 3.97% 至每股 183.61 美元,再創歷史新高,市值來到 4.46 兆美元。
Carnegie Investment Counsel 研究主任 Greg Halter 表示,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 (Sam Altman) 屢次強調,「缺乏足夠的基礎設施正在拖慢 OpenAI 的進展」。在此同時,隨著 AI 領域投資不斷湧入,也引發潛在泡沫的疑慮。Halter 指出:「輝達的投資顯示, AI 基礎設施的需求是真實且持續擴張的。」
輝達投資 OpenAI 之前,上周才剛投資英特爾公司 (INTC-US)50 億美元。
新澤西理工學院數據科學研究所所長 David Bader 表示,這筆最新交易的時機顯示,輝達「正在地理 (供應鏈) 與策略 (AI 價值鏈) 兩方面進行多元化。這更像是基礎建設建設,而非泡沫行為。」他補充說:「這項合作代表 AI 基礎設施作為一種合法資產類別的成熟。我們正在見證 AI 堆疊的垂直整合——從晶片、訓練到部署。
輝達不再只是賣硬體,他們正在成為 AI 經濟中的股權合作夥伴。」
輝達將為 OpenAI 下一代 AI 基礎建設提供至少 10GW 系統,以用來訓練和未來的模型。根據輝達,這相當於數百萬顆晶片。輝達把這項投資稱為「策略性合作夥伴關係」,雖然細節尚未最終敲定,但雙方目標是在明年下半年啟動第一階段,並採用輝達即將推出的 Rubin AI 平台。
OpenAI 則將輝達視為「AI 工廠擴展計畫的首選策略性運算與網路合作夥伴」,雙方將「共同優化各自的產品規劃」,以配合 OpenAI 的 AI 軟體與輝達的軟硬體。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周一表示,OpenAI 的 ChatGPT 運算需求「正急遽飆升」。他說:「這項合作的目的,是打造一個能讓 AI 從實驗室走向世界的基礎設施。」
奧特曼則表示,若沒有這項合作中規劃的基礎設施,OpenAI 將無法提供服務。奧特曼說:「我們無法持續打造更好的模型。現在我們清楚看到未來不久內模型的強大程度、被啟用的新應用案例,以及人們想做的事情,這些基礎設施就是推動改進、驅動更好模型、營收和一切的燃料。」
他同時提到 OpenAI 的合作夥伴微軟 (MSFT-US),表示微軟與輝達都是「被動投資人」,而該新創公司的非營利架構與董事會仍掌控公司。
輝達與 OpenAI 合作的消息,不只帶動輝達股價攻高,對「賣鏟子」類的公司同樣有利,包括 Vertiv Holdings(VRT-US) 大漲 5.8%,以及 GE Vernova(GEV-US) 上漲 3.2%。

輝達 (NVDA-US) 周四 (18 日) 宣布投資 50 億美元取得英特爾 (INTC-US) 股權,雙方將攜手開發客製化資料中心和個人電腦 (PC) 產品,雙方將圍繞個人電腦及資料中心晶片展開深度技術合作。這筆交易使輝達成為英特爾重要策略股東,標誌著昔日競爭對手轉為合作夥伴,引發全球半導體市場劇烈震盪,專家認為對台積電 (2330-TW)(TSM-US) 與超微半導體 (AMD-US) 將形成壓力,Investing.com 報導,這將讓半導體產業幾家公司面臨不小的挑戰。
此次合作聚焦兩大核心領域,英特爾將在新一代個人電腦晶片中整合輝達核心技術,並為搭載輝達硬體的資料中心產品提供客製化處理器。輝達將透過 NVLink 技術,把自家 AI 和加速運算能力,與英特爾的中央處理器 (CPU) 和 x86 生態系相結合。資料中心方面,英特爾將替輝達打造客製化的 x86 CPU,讓輝達整合到 AI 平台上。而在個人運算領域,英特爾將開發整合輝達 RTX GPU 小晶片的 x86 系統單晶片(SoC),用於各類型 PC。
儘管未透露具體產品時間表,但雙方強調合作不影響各自獨立發展路線。在資料中心業務方面,英特爾打算開發與輝達 GPU 協同工作的中央處理器 (CPU),透過輝達專利技術實現突破性高速資料互聯,這項曾被輝達獨家掌握的技術,如今將賦能英特爾處理器集群,大幅提升 AI 運算效率。
《路透社》報導指出,這筆交易將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產生連鎖反應,英特爾目前依賴台積電代工旗艦晶片的局面可能改變,而超微在資料中心市場的競爭優勢面臨挑戰。根據《彭博資訊》數據,輝達今年銷售額料將突破 2000 億美元,資料中心業務規模已超越所有競爭對手。反觀英特爾,儘管 2022 年營收仍是輝達兩倍,卻在 AI 晶片賽道錯失先機,逐漸失去市場份額,只好依賴台積電代工高階產品。
這次策略合作被視為英特爾扭轉頹勢的關鍵契機。此前,美國政府已透過 57 億美元投資獲得 10% 股份,日本軟銀上月追加 20 億美元注資。產業觀察人士指出,輝達的投資不僅緩解英特爾的財務壓力,更可能影響美國政府對半導體產業的扶持策略。
1、超微 (AMD-US)
瑞穗科技、媒體和電信產業專家 Jordan Klein 指出,這項合作對超微 (AMD)「不利」,超微未來壓力將加劇,因其原本在圖形處理器(GPU) 領域就面臨來自輝達的「激烈競爭」,現在又要在 GPU/CPU 產品平台,承受輝達與英特爾帶來的「更多壓力與風險」。這項合作也可能幫助英特爾藉由輝達的遊戲 GPU 技術,奪回在 PC 領域失去的市占率,進而限制超微在 CPU 市場未來的成長空間。
2、安謀 (ARM-US)
這次合作也對安謀形成壓力,Klein 指出,雖然輝達目前仍在 Grace CPU 上使用 ARM 的技術,但現在輝達「正轉向 x86 與英特爾,以達成互補與並推出某些下一代產品」。Vital Knowledge 也指出這項合作的影響,不過並未具體說明輝達 / x86 晶片的需求水準。
3、邁威爾科技 (Marvell)(MRVL-US)
Klein 表示,這項協議對 Marvell 來說「也不算好消息」,如果英特爾在輝達支持夏日益強大,Marvell 可能在資料中心市場失去更多業務。他補充說,對 Marvell 的影響或許稱不上重大,但可能導致「Marvell 的上漲空間縮小」。
4、台積電 (2330-TW)(TSM-US)
台積電並未被直接點名為主要受害者,Vital Knowledge 指出,雖然輝達「並未承諾將獨立晶片交由英特爾代工」,代表這則消息「對台積電不應該是負面因素」,但如果需求強勁,新的輝達 / 英特爾產品,可能有助於填補英特爾的晶圓廠產能。
LYNX Equity Strategies 的 KC Rajkumar 認為,這項合作對半導體設備製造商艾司摩爾 (ASML-US)、應用材料(AMAT-US)、科林研發(LRCX-US) 與科磊 (KLAC-US) 有利,但不利於超微。
輝達宣布入股英特爾之後,英特爾周四收盤狂飆 22%,輝達上漲 3.5%。半導體股方面,應材、艾斯摩爾都漲逾 6%,科磊漲 5.7%,科林研發漲 3.6%。此外,Marvell 上漲 4.6%,台積電 ADR 收高 2.2%。超微小跌 0.78%,安謀挫跌 4.5%。
華為首公佈昇騰晶片路線圖 未來推最強超節點!
中國科技巨擘華為9/18在全聯接大會 2025(HC 2025)上傳來諸多突破的消息,再度引發外媒對中美科技格局巨變的密切關注。
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會上宣布昇騰系列晶片及演進路線,包括昇騰 950 系列、昇騰 960 系列和昇騰 970 系列。他預估,華為將在 2026 年第一季推出昇騰 950PR 晶片,第四季推出昇騰 950DT,2027 年第四季推出昇騰 960 晶片,2028 年第四季推出昇騰 970 晶片。
徐直軍也公佈了以昇騰 950 晶片為基礎的新型超節點 (SuperPoD),其算力規模達 8192 卡,將成為全球最強超節點,甚至超越美國 AI 晶片巨擘輝達 (NVDA-US) 打算在 2027 年推出的 NVL576 系統,而以昇騰 960 晶片為基礎、算力規模為 15488 卡的超節點也將在後年第四季上市,持續提供強大算力。
《彭博資訊》報導指出,近期中國買家不願再為輝達對中國的「減配特供版」晶片買單,華為這一研發進展,是中國擺脫對輝達硬體依賴、推動國產替代的最新嘗試。
《路透社》形容華為此次公佈未來三年推出四款新一代昇騰 AI 晶片,打破了多年保密狀態,展現出其晶片製造進展和競爭雄心。香港《南華早報》認為,華為的突破可望打破中國 AI 領域發展的供應瓶頸,協助中國在 AI 運算領域自主發展。
彭博說,華為發布的解決方案旨在透過捆綁更多 AI 晶片提升運算能力,挑戰輝達技術。徐直軍解釋,超節點物理上由多台機器組成,邏輯上如同一台機器學習、思考、推理。
徐直軍發布了支援 8192 張昇騰卡的 Atlas950 SuperPoD 和支援 15488 張昇騰卡的 Atlas960 SuperPoD,這兩款產品在卡規模、總算力、內存容量、互聯頻寬等關鍵指標上全面領先。基於超節點,華為也發布了超節點叢集產品,並宣布了面向超節點的互聯協定「靈衢」。以昇騰 950 為基礎可組成超 50 萬卡集群,以昇騰 960 為基礎能組成超過 99 萬卡的集群。
徐直軍表示,雖然單顆晶片與輝達有差距,但華為憑藉長期投入的連接技術,構築的超級節點可成為世界最強,滿足中國和世界的算力需求,算力是 AI 的關鍵,也是中國 AI 發展的關鍵。
他也提到,華為自研低成本高頻寬記憶體 (HBM),以一年一次算力翻倍的進度推進,支援更多精度格式和更大互聯頻寬,基於昇騰晶片,超節點將成為 AI 基礎設施建設的新常態。
彭博認為,華為超節點方案是對輝達 NVLink 產品的「升級式回應」,對華為與輝達的競爭至關重要,路透則引述半導體研究機構 SemiAnalysis 報導指出,華為產品在某些效能指標上比輝達 GB200 NVL72 系統更優異,《南華早報》則指出,華為在尋找突破美方打壓的解決方案上發揮主導作用,並增強中國 AI 發展能力。
算力即國力!中國國務院:全國統籌算力 攻堅AI晶片
中國國務院上周印發《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慧 +」行動的意見》(下稱《意見》),將 AI 算力建設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宣告國產 AI 晶片和算力基建的黃金爆發期正式來臨,算力成為新時代國力競爭核心,掌握最強運算能力者將在 AI 競賽中佔據主導地位。
《意見》明確要加強 AI 算力整體統籌規劃,改變以往算力建設各自為戰的局面,像規劃高鐵網絡一樣統一規劃全國算力基礎設施,這一頂層設計變革將重塑國內算力市場格局。在技術攻堅上,聚焦支援 AI 晶片的技術創新,解決晶片「卡脖子」問題,自主研發高性能 AI 晶片至關重要。
此外,《意見》要求注重軟體生態培育,從底層框架到應用工具,整個軟體堆疊都將獲得國家層級支持,確保硬體效能得以充分發揮。超大規模智算集群的技術突破和工程落地提上日程,萬卡甚至十萬卡規模的集群成為新基建重點,這不僅需要大量晶片堆砌,更要突破高速互聯、協同計算等關鍵技術。
資源佈局方面,中國將優化全國智算資源配置,東數西算工程有了新使命,東部數據在西部運算後再回到東部使用,充分利用各地資源優勢,且強調數據、算力、電力、網路等多種資源協同配合,西部建設算力中心可利用便宜綠色電力,緩解東部能源壓力。
推動智慧算力互聯互通,不同算力中心將協同工作,使用者能透過統一介面呼叫全國算力資源。算力雲端服務受鼓勵,標準化、可擴展的算力服務成為主流,降低中小企業 AI 研發門檻。智慧算力供給追求普惠易用、經濟高效、綠色安全,液冷、自然冷卻等綠色技術將廣泛應用。
國產大模型 DeepSeek 是成功範例,僅用 2048 塊國產 AI 晶片就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其 V3-1 模型採用適配下一代國產晶片的 FP8 技術,該技術能在保持性能的同時,降低計算和存儲開銷,體現國產 AI 晶片技術路線正確。

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 (FOMC) 週三 (17 日) 宣布,將基準利率下調 25 個基點 (1 碼) 至 4.00% 至 4.25% 的區間,正式啟動 2025 年首次降息,這也是自去年 12 月以來的首次降息。
以下為本次會議與鮑爾記者會的六大重點:
重點一:鮑爾定調「風險管理降息」
鮑爾在會後記者會指出,本次降息屬於「風險管理」,旨在避免勞動力市場進一步顯著降溫。
鮑爾在會後記者會指出,本次降息屬於「風險管理」 (圖:REUTERS/TPG)
他強調,隨著勞動市場開始降溫,與通膨方面的威脅相比,風險情勢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重點二:點陣圖暗示年底前再降兩次
最新點陣圖顯示,官員預估今年將再降息兩次,年底基準利率可能落在 3.50% 至 3.75% 區間。與 6 月會議相似,官員間仍存在分歧:18 人預測至少降息一次,其中一人甚至預期 6 次;僅一人認為今年不會有降息,顯示整體立場更趨鴿派。
對於 2026 年,官員維持僅降息一次的預測,低於市場押注的兩到三次。
重點三:米蘭投下唯一反對票
新任理事米蘭 (Stephen Miran) 反對僅降息 1 碼,主張應降 2 碼,成為唯一異議票。
相比之下,先前曾反對的理事鮑曼 (Michelle Bowman) 與華勒 (Christopher Waller) 此次則支持小幅降息,與鮑爾及多數成員立場一致。
鮑爾補充說:「今天降息 2 碼壓根沒有獲得廣泛支持。過去五年內的大幅度升降息,通常都是在政策明顯不合時宜、需要迅速調整時才會發生。」
重點四:上調今年經濟成長預測
最新經濟預測摘要 (SEP) 顯示,核心通膨今年將達 3.1%,與 6 月預估相同,並將在 2026 年降至 2.6%,2027 年再降至 2.1%。
失業率方面,聯準會預估今年將升至 4.5%,與之前預測一致。截至 8 月,失業率為 4.3%。失業率預計在 2026 年降至 4.4%,2027 年再回落至 4.3%。
至於經濟成長,聯準會上調美國國內生產毛額 (GDP) 預測,預計今年增長 1.6%,2026 年為 1.8%,2027 年為 1.9%。相比之下,6 月預測分別為今年 1.4%、2026 年 1.6%、2027 年 1.8%。
重點五:更優先關注疲弱的勞動市場
更新後的預測顯示,聯準會下一步政策將更聚焦於就業情勢。鮑爾坦言目前局勢「相當罕見」:過去弱勞動市場往往伴隨低通膨,但如今卻同時出現兩面風險。
鮑爾說:「勞動力市場正在走弱,我們既不需要它再惡化,也不希望它惡化。」其中,少數族裔失業率上升尤其令人憂慮。
重點六:關稅影響將逐步浮現
鮑爾表示,川普政府推動的關稅目前主要由進口商吸收,消費者尚未明顯感受到物價上漲。他解釋:「對消費者的影響有限,傳導速度比預期更慢、程度也更小。」但他提醒,企業最終計劃把更多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預計相關影響將於「今年剩餘時間及明年」逐步顯現。
Fed啟動降息 全球知名機構怎麼看
B. Riley Wealth 市場策略師 Art Hogan:由於這次決策完全符合市場共識,我們可能會看到短期內市場出現「買入謠言,賣出事實」的反應。
嘉信理財英國區董事總經理 Richard Flynn 表示,聯準會週三的降息屬於「審慎的一步」,在近期美國勞動市場走軟與川普關稅帶來的通膨隱憂之間取得平衡,投資人現在將關注聯準會今年是否還會進一步降息,特別是在經濟衰退疑慮持續升溫之際。
瑞銀指出,即使鮑爾釋放鷹派訊號,考量整體利率路徑已走低,投資人仍應保持積極布局。
瑞銀金融服務全球股票主管 Ulrich Hofmann-Burkhardt 表示,若鮑爾言論帶有鷹派色彩,可能動搖市場對未來降息的樂觀預期並引發波動,但在低利率環境下,優質債券、股票與黃金依然受惠。他建議投資人善用閒置資金,把握投資機會。
畢馬威 (KPMG):Fed 如果把當前的寬鬆路徑延續到明年,可能會導致過度刺激。
三菱日聯 (MUFG):此次 Fed 的決定是其能夠做到的最鴿派的表態,並且在點陣圖中又增加了一次年內降息。Fed 並沒有進入降息衝刺模式,而只是重啟了降息進程,因為就業市場並不像預期的那麼強勁。
「新債王」岡拉克 (Jeffrey Gundlach):Fed 降息 25 個基點是正確的舉動,接下來最大的投資機會在於美元走低趨勢。
惠譽 (Fitch):Fed 如今全力支持勞動力市場,明確釋放出 2025 年將進入一個果斷而激進的降息周期。訊息非常明確:增長和就業是首要任務,即便意味著容忍短期更高的通膨。
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Fed 已提前開啟降息節奏。他們現在預期 2025 年還有一次降息,而此前判斷要到 2026 年才會啟動。摩根士丹利強調,勞動力市場的疲軟跡象讓央行加快了行動。
Nuveen:此次降息伴隨著對勞動力市場下行風險的關注增加,未來還會有更多降息,但節奏和力度將取決於經濟數據的演變。Nuveen 同時提示投資人關注利率敏感資產和短期債券,這些板塊可能會率先受益。
高盛 (Goldman Sachs):預計今年合計三次各 25 個基點的降息,2026 年再有兩次,終端利率下探至約 3.0%–3.25%。
美銀 (BofA):基線為今年兩次 25 個基點降息,2026 年再有三次;其 MBS 團隊稱若疊加寬鬆等配套操作,30 年抵押貸款利率存在看到 5% 路徑的可能。
瑞銀 (UBS CIO):預期從 9 月起連續四次各 25 個基點、合計 100 個基點的降息節奏;資產配置上建議把部分現金轉向高品質固收與「收益 + 優質」型股票策略。
巴克萊 (Barclays):在傑克遜霍爾後轉向預測 9 月開啓降息,並上調全年次數;曾明確給出 “今年三次”25bp 的路徑判斷。
德銀 (Deutsche Bank):同樣在 8 月下旬將基線情形調整為 9 月先降 25 個基點,理由是 Fed 把勞動力市場風險權重上調。
花旗 (Citi):被多家媒體轉引為「相對更激進」一派,但也不支持一次性 50 個基點,認為節奏仍取決於後續數據。
路透評論匯總:多位機構策略師解讀為「風險管理式降息」,點陣圖對 2026 年的分歧明顯,意味著未來一年市場波動或加大。
標普全球 (S&P Global):強調就業走弱是本次政策轉向的核心背景,近期非農與 PMI 路徑成為關鍵驗證點。
穆迪分析 (Moody’s Analytics,Mark Zandi):就業停滯與衰退風險上升迫使 Fed 開啟降息,近 12 個月衰退機率「令人不安地高」。
華爾街日報市場側寫:市場對「更多降息」的押注已較年中收斂,股市對首次降息反應溫和,長端收益率與美元階段性波動上行。

人工智慧 (AI) 晶片巨擘巨擘輝達宣布與 AI 新創 OpenAI 合作,將投入高達 1000 億美元打造以輝達 AI 處理器為核心的龐大資料中心,提供至少 10GW(Gigawatt, 百萬瓩) 電力的系統。MarketWatch 報導,此舉象徵輝達在經營模式與 AI 浪潮中的領導地位,正迎接進一步轉型。
輝達周一 (9/22) 終場上漲 3.97% 至每股 183.61 美元,再創歷史新高,市值來到 4.46 兆美元。
Carnegie Investment Counsel 研究主任 Greg Halter 表示,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 (Sam Altman) 屢次強調,「缺乏足夠的基礎設施正在拖慢 OpenAI 的進展」。在此同時,隨著 AI 領域投資不斷湧入,也引發潛在泡沫的疑慮。Halter 指出:「輝達的投資顯示, AI 基礎設施的需求是真實且持續擴張的。」
輝達投資 OpenAI 之前,上周才剛投資英特爾公司 (INTC-US)50 億美元。
新澤西理工學院數據科學研究所所長 David Bader 表示,這筆最新交易的時機顯示,輝達「正在地理 (供應鏈) 與策略 (AI 價值鏈) 兩方面進行多元化。這更像是基礎建設建設,而非泡沫行為。」他補充說:「這項合作代表 AI 基礎設施作為一種合法資產類別的成熟。我們正在見證 AI 堆疊的垂直整合——從晶片、訓練到部署。
輝達不再只是賣硬體,他們正在成為 AI 經濟中的股權合作夥伴。」
輝達將為 OpenAI 下一代 AI 基礎建設提供至少 10GW 系統,以用來訓練和未來的模型。根據輝達,這相當於數百萬顆晶片。輝達把這項投資稱為「策略性合作夥伴關係」,雖然細節尚未最終敲定,但雙方目標是在明年下半年啟動第一階段,並採用輝達即將推出的 Rubin AI 平台。
OpenAI 則將輝達視為「AI 工廠擴展計畫的首選策略性運算與網路合作夥伴」,雙方將「共同優化各自的產品規劃」,以配合 OpenAI 的 AI 軟體與輝達的軟硬體。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周一表示,OpenAI 的 ChatGPT 運算需求「正急遽飆升」。他說:「這項合作的目的,是打造一個能讓 AI 從實驗室走向世界的基礎設施。」
奧特曼則表示,若沒有這項合作中規劃的基礎設施,OpenAI 將無法提供服務。奧特曼說:「我們無法持續打造更好的模型。現在我們清楚看到未來不久內模型的強大程度、被啟用的新應用案例,以及人們想做的事情,這些基礎設施就是推動改進、驅動更好模型、營收和一切的燃料。」
他同時提到 OpenAI 的合作夥伴微軟 (MSFT-US),表示微軟與輝達都是「被動投資人」,而該新創公司的非營利架構與董事會仍掌控公司。
輝達與 OpenAI 合作的消息,不只帶動輝達股價攻高,對「賣鏟子」類的公司同樣有利,包括 Vertiv Holdings(VRT-US) 大漲 5.8%,以及 GE Vernova(GEV-US) 上漲 3.2%。

輝達 (NVDA-US) 周四 (18 日) 宣布投資 50 億美元取得英特爾 (INTC-US) 股權,雙方將攜手開發客製化資料中心和個人電腦 (PC) 產品,雙方將圍繞個人電腦及資料中心晶片展開深度技術合作。這筆交易使輝達成為英特爾重要策略股東,標誌著昔日競爭對手轉為合作夥伴,引發全球半導體市場劇烈震盪,專家認為對台積電 (2330-TW)(TSM-US) 與超微半導體 (AMD-US) 將形成壓力,Investing.com 報導,這將讓半導體產業幾家公司面臨不小的挑戰。
此次合作聚焦兩大核心領域,英特爾將在新一代個人電腦晶片中整合輝達核心技術,並為搭載輝達硬體的資料中心產品提供客製化處理器。輝達將透過 NVLink 技術,把自家 AI 和加速運算能力,與英特爾的中央處理器 (CPU) 和 x86 生態系相結合。資料中心方面,英特爾將替輝達打造客製化的 x86 CPU,讓輝達整合到 AI 平台上。而在個人運算領域,英特爾將開發整合輝達 RTX GPU 小晶片的 x86 系統單晶片(SoC),用於各類型 PC。
儘管未透露具體產品時間表,但雙方強調合作不影響各自獨立發展路線。在資料中心業務方面,英特爾打算開發與輝達 GPU 協同工作的中央處理器 (CPU),透過輝達專利技術實現突破性高速資料互聯,這項曾被輝達獨家掌握的技術,如今將賦能英特爾處理器集群,大幅提升 AI 運算效率。
《路透社》報導指出,這筆交易將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產生連鎖反應,英特爾目前依賴台積電代工旗艦晶片的局面可能改變,而超微在資料中心市場的競爭優勢面臨挑戰。根據《彭博資訊》數據,輝達今年銷售額料將突破 2000 億美元,資料中心業務規模已超越所有競爭對手。反觀英特爾,儘管 2022 年營收仍是輝達兩倍,卻在 AI 晶片賽道錯失先機,逐漸失去市場份額,只好依賴台積電代工高階產品。
這次策略合作被視為英特爾扭轉頹勢的關鍵契機。此前,美國政府已透過 57 億美元投資獲得 10% 股份,日本軟銀上月追加 20 億美元注資。產業觀察人士指出,輝達的投資不僅緩解英特爾的財務壓力,更可能影響美國政府對半導體產業的扶持策略。
1、超微 (AMD-US)
瑞穗科技、媒體和電信產業專家 Jordan Klein 指出,這項合作對超微 (AMD)「不利」,超微未來壓力將加劇,因其原本在圖形處理器(GPU) 領域就面臨來自輝達的「激烈競爭」,現在又要在 GPU/CPU 產品平台,承受輝達與英特爾帶來的「更多壓力與風險」。這項合作也可能幫助英特爾藉由輝達的遊戲 GPU 技術,奪回在 PC 領域失去的市占率,進而限制超微在 CPU 市場未來的成長空間。
2、安謀 (ARM-US)
這次合作也對安謀形成壓力,Klein 指出,雖然輝達目前仍在 Grace CPU 上使用 ARM 的技術,但現在輝達「正轉向 x86 與英特爾,以達成互補與並推出某些下一代產品」。Vital Knowledge 也指出這項合作的影響,不過並未具體說明輝達 / x86 晶片的需求水準。
3、邁威爾科技 (Marvell)(MRVL-US)
Klein 表示,這項協議對 Marvell 來說「也不算好消息」,如果英特爾在輝達支持夏日益強大,Marvell 可能在資料中心市場失去更多業務。他補充說,對 Marvell 的影響或許稱不上重大,但可能導致「Marvell 的上漲空間縮小」。
4、台積電 (2330-TW)(TSM-US)
台積電並未被直接點名為主要受害者,Vital Knowledge 指出,雖然輝達「並未承諾將獨立晶片交由英特爾代工」,代表這則消息「對台積電不應該是負面因素」,但如果需求強勁,新的輝達 / 英特爾產品,可能有助於填補英特爾的晶圓廠產能。
LYNX Equity Strategies 的 KC Rajkumar 認為,這項合作對半導體設備製造商艾司摩爾 (ASML-US)、應用材料(AMAT-US)、科林研發(LRCX-US) 與科磊 (KLAC-US) 有利,但不利於超微。
輝達宣布入股英特爾之後,英特爾周四收盤狂飆 22%,輝達上漲 3.5%。半導體股方面,應材、艾斯摩爾都漲逾 6%,科磊漲 5.7%,科林研發漲 3.6%。此外,Marvell 上漲 4.6%,台積電 ADR 收高 2.2%。超微小跌 0.78%,安謀挫跌 4.5%。
華為首公佈昇騰晶片路線圖 未來推最強超節點!
中國科技巨擘華為9/18在全聯接大會 2025(HC 2025)上傳來諸多突破的消息,再度引發外媒對中美科技格局巨變的密切關注。
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會上宣布昇騰系列晶片及演進路線,包括昇騰 950 系列、昇騰 960 系列和昇騰 970 系列。他預估,華為將在 2026 年第一季推出昇騰 950PR 晶片,第四季推出昇騰 950DT,2027 年第四季推出昇騰 960 晶片,2028 年第四季推出昇騰 970 晶片。
徐直軍也公佈了以昇騰 950 晶片為基礎的新型超節點 (SuperPoD),其算力規模達 8192 卡,將成為全球最強超節點,甚至超越美國 AI 晶片巨擘輝達 (NVDA-US) 打算在 2027 年推出的 NVL576 系統,而以昇騰 960 晶片為基礎、算力規模為 15488 卡的超節點也將在後年第四季上市,持續提供強大算力。
《彭博資訊》報導指出,近期中國買家不願再為輝達對中國的「減配特供版」晶片買單,華為這一研發進展,是中國擺脫對輝達硬體依賴、推動國產替代的最新嘗試。
《路透社》形容華為此次公佈未來三年推出四款新一代昇騰 AI 晶片,打破了多年保密狀態,展現出其晶片製造進展和競爭雄心。香港《南華早報》認為,華為的突破可望打破中國 AI 領域發展的供應瓶頸,協助中國在 AI 運算領域自主發展。
彭博說,華為發布的解決方案旨在透過捆綁更多 AI 晶片提升運算能力,挑戰輝達技術。徐直軍解釋,超節點物理上由多台機器組成,邏輯上如同一台機器學習、思考、推理。
徐直軍發布了支援 8192 張昇騰卡的 Atlas950 SuperPoD 和支援 15488 張昇騰卡的 Atlas960 SuperPoD,這兩款產品在卡規模、總算力、內存容量、互聯頻寬等關鍵指標上全面領先。基於超節點,華為也發布了超節點叢集產品,並宣布了面向超節點的互聯協定「靈衢」。以昇騰 950 為基礎可組成超 50 萬卡集群,以昇騰 960 為基礎能組成超過 99 萬卡的集群。
徐直軍表示,雖然單顆晶片與輝達有差距,但華為憑藉長期投入的連接技術,構築的超級節點可成為世界最強,滿足中國和世界的算力需求,算力是 AI 的關鍵,也是中國 AI 發展的關鍵。
他也提到,華為自研低成本高頻寬記憶體 (HBM),以一年一次算力翻倍的進度推進,支援更多精度格式和更大互聯頻寬,基於昇騰晶片,超節點將成為 AI 基礎設施建設的新常態。
彭博認為,華為超節點方案是對輝達 NVLink 產品的「升級式回應」,對華為與輝達的競爭至關重要,路透則引述半導體研究機構 SemiAnalysis 報導指出,華為產品在某些效能指標上比輝達 GB200 NVL72 系統更優異,《南華早報》則指出,華為在尋找突破美方打壓的解決方案上發揮主導作用,並增強中國 AI 發展能力。
算力即國力!中國國務院:全國統籌算力 攻堅AI晶片
中國國務院上周印發《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慧 +」行動的意見》(下稱《意見》),將 AI 算力建設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宣告國產 AI 晶片和算力基建的黃金爆發期正式來臨,算力成為新時代國力競爭核心,掌握最強運算能力者將在 AI 競賽中佔據主導地位。
《意見》明確要加強 AI 算力整體統籌規劃,改變以往算力建設各自為戰的局面,像規劃高鐵網絡一樣統一規劃全國算力基礎設施,這一頂層設計變革將重塑國內算力市場格局。在技術攻堅上,聚焦支援 AI 晶片的技術創新,解決晶片「卡脖子」問題,自主研發高性能 AI 晶片至關重要。
此外,《意見》要求注重軟體生態培育,從底層框架到應用工具,整個軟體堆疊都將獲得國家層級支持,確保硬體效能得以充分發揮。超大規模智算集群的技術突破和工程落地提上日程,萬卡甚至十萬卡規模的集群成為新基建重點,這不僅需要大量晶片堆砌,更要突破高速互聯、協同計算等關鍵技術。
資源佈局方面,中國將優化全國智算資源配置,東數西算工程有了新使命,東部數據在西部運算後再回到東部使用,充分利用各地資源優勢,且強調數據、算力、電力、網路等多種資源協同配合,西部建設算力中心可利用便宜綠色電力,緩解東部能源壓力。
推動智慧算力互聯互通,不同算力中心將協同工作,使用者能透過統一介面呼叫全國算力資源。算力雲端服務受鼓勵,標準化、可擴展的算力服務成為主流,降低中小企業 AI 研發門檻。智慧算力供給追求普惠易用、經濟高效、綠色安全,液冷、自然冷卻等綠色技術將廣泛應用。
國產大模型 DeepSeek 是成功範例,僅用 2048 塊國產 AI 晶片就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其 V3-1 模型採用適配下一代國產晶片的 FP8 技術,該技術能在保持性能的同時,降低計算和存儲開銷,體現國產 AI 晶片技術路線正確。

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 (FOMC) 週三 (17 日) 宣布,將基準利率下調 25 個基點 (1 碼) 至 4.00% 至 4.25% 的區間,正式啟動 2025 年首次降息,這也是自去年 12 月以來的首次降息。
以下為本次會議與鮑爾記者會的六大重點:
重點一:鮑爾定調「風險管理降息」
鮑爾在會後記者會指出,本次降息屬於「風險管理」,旨在避免勞動力市場進一步顯著降溫。
鮑爾在會後記者會指出,本次降息屬於「風險管理」 (圖:REUTERS/TPG)
他強調,隨著勞動市場開始降溫,與通膨方面的威脅相比,風險情勢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重點二:點陣圖暗示年底前再降兩次
最新點陣圖顯示,官員預估今年將再降息兩次,年底基準利率可能落在 3.50% 至 3.75% 區間。與 6 月會議相似,官員間仍存在分歧:18 人預測至少降息一次,其中一人甚至預期 6 次;僅一人認為今年不會有降息,顯示整體立場更趨鴿派。
對於 2026 年,官員維持僅降息一次的預測,低於市場押注的兩到三次。
重點三:米蘭投下唯一反對票
新任理事米蘭 (Stephen Miran) 反對僅降息 1 碼,主張應降 2 碼,成為唯一異議票。
相比之下,先前曾反對的理事鮑曼 (Michelle Bowman) 與華勒 (Christopher Waller) 此次則支持小幅降息,與鮑爾及多數成員立場一致。
鮑爾補充說:「今天降息 2 碼壓根沒有獲得廣泛支持。過去五年內的大幅度升降息,通常都是在政策明顯不合時宜、需要迅速調整時才會發生。」
重點四:上調今年經濟成長預測
最新經濟預測摘要 (SEP) 顯示,核心通膨今年將達 3.1%,與 6 月預估相同,並將在 2026 年降至 2.6%,2027 年再降至 2.1%。
失業率方面,聯準會預估今年將升至 4.5%,與之前預測一致。截至 8 月,失業率為 4.3%。失業率預計在 2026 年降至 4.4%,2027 年再回落至 4.3%。
至於經濟成長,聯準會上調美國國內生產毛額 (GDP) 預測,預計今年增長 1.6%,2026 年為 1.8%,2027 年為 1.9%。相比之下,6 月預測分別為今年 1.4%、2026 年 1.6%、2027 年 1.8%。
重點五:更優先關注疲弱的勞動市場
更新後的預測顯示,聯準會下一步政策將更聚焦於就業情勢。鮑爾坦言目前局勢「相當罕見」:過去弱勞動市場往往伴隨低通膨,但如今卻同時出現兩面風險。
鮑爾說:「勞動力市場正在走弱,我們既不需要它再惡化,也不希望它惡化。」其中,少數族裔失業率上升尤其令人憂慮。
重點六:關稅影響將逐步浮現
鮑爾表示,川普政府推動的關稅目前主要由進口商吸收,消費者尚未明顯感受到物價上漲。他解釋:「對消費者的影響有限,傳導速度比預期更慢、程度也更小。」但他提醒,企業最終計劃把更多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預計相關影響將於「今年剩餘時間及明年」逐步顯現。
Fed啟動降息 全球知名機構怎麼看
B. Riley Wealth 市場策略師 Art Hogan:由於這次決策完全符合市場共識,我們可能會看到短期內市場出現「買入謠言,賣出事實」的反應。
嘉信理財英國區董事總經理 Richard Flynn 表示,聯準會週三的降息屬於「審慎的一步」,在近期美國勞動市場走軟與川普關稅帶來的通膨隱憂之間取得平衡,投資人現在將關注聯準會今年是否還會進一步降息,特別是在經濟衰退疑慮持續升溫之際。
瑞銀指出,即使鮑爾釋放鷹派訊號,考量整體利率路徑已走低,投資人仍應保持積極布局。
瑞銀金融服務全球股票主管 Ulrich Hofmann-Burkhardt 表示,若鮑爾言論帶有鷹派色彩,可能動搖市場對未來降息的樂觀預期並引發波動,但在低利率環境下,優質債券、股票與黃金依然受惠。他建議投資人善用閒置資金,把握投資機會。
畢馬威 (KPMG):Fed 如果把當前的寬鬆路徑延續到明年,可能會導致過度刺激。
三菱日聯 (MUFG):此次 Fed 的決定是其能夠做到的最鴿派的表態,並且在點陣圖中又增加了一次年內降息。Fed 並沒有進入降息衝刺模式,而只是重啟了降息進程,因為就業市場並不像預期的那麼強勁。
「新債王」岡拉克 (Jeffrey Gundlach):Fed 降息 25 個基點是正確的舉動,接下來最大的投資機會在於美元走低趨勢。
惠譽 (Fitch):Fed 如今全力支持勞動力市場,明確釋放出 2025 年將進入一個果斷而激進的降息周期。訊息非常明確:增長和就業是首要任務,即便意味著容忍短期更高的通膨。
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Fed 已提前開啟降息節奏。他們現在預期 2025 年還有一次降息,而此前判斷要到 2026 年才會啟動。摩根士丹利強調,勞動力市場的疲軟跡象讓央行加快了行動。
Nuveen:此次降息伴隨著對勞動力市場下行風險的關注增加,未來還會有更多降息,但節奏和力度將取決於經濟數據的演變。Nuveen 同時提示投資人關注利率敏感資產和短期債券,這些板塊可能會率先受益。
高盛 (Goldman Sachs):預計今年合計三次各 25 個基點的降息,2026 年再有兩次,終端利率下探至約 3.0%–3.25%。
美銀 (BofA):基線為今年兩次 25 個基點降息,2026 年再有三次;其 MBS 團隊稱若疊加寬鬆等配套操作,30 年抵押貸款利率存在看到 5% 路徑的可能。
瑞銀 (UBS CIO):預期從 9 月起連續四次各 25 個基點、合計 100 個基點的降息節奏;資產配置上建議把部分現金轉向高品質固收與「收益 + 優質」型股票策略。
巴克萊 (Barclays):在傑克遜霍爾後轉向預測 9 月開啓降息,並上調全年次數;曾明確給出 “今年三次”25bp 的路徑判斷。
德銀 (Deutsche Bank):同樣在 8 月下旬將基線情形調整為 9 月先降 25 個基點,理由是 Fed 把勞動力市場風險權重上調。
花旗 (Citi):被多家媒體轉引為「相對更激進」一派,但也不支持一次性 50 個基點,認為節奏仍取決於後續數據。
路透評論匯總:多位機構策略師解讀為「風險管理式降息」,點陣圖對 2026 年的分歧明顯,意味著未來一年市場波動或加大。
標普全球 (S&P Global):強調就業走弱是本次政策轉向的核心背景,近期非農與 PMI 路徑成為關鍵驗證點。
穆迪分析 (Moody’s Analytics,Mark Zandi):就業停滯與衰退風險上升迫使 Fed 開啟降息,近 12 個月衰退機率「令人不安地高」。
華爾街日報市場側寫:市場對「更多降息」的押注已較年中收斂,股市對首次降息反應溫和,長端收益率與美元階段性波動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