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24小時交易時代來臨!華爾街還沒準備好?投資人該如何應對?
鉅亨網編譯莊閔棻
儘管華爾街從業人員普遍認為,股票市場的 24 小時全天候交易已不可避免,但《巴隆周刊》指出,他們可能還沒準備好。

根據《巴隆》報導,長期以來,美國股市的投資人習慣了固定的交易時間:每週五天、每日從美東時間上午 9 點 30 分至下午 4 點。
雖然部分交易所提供「延長交易時段」,最早可從凌晨 4 點開盤,最晚至晚上 8 點收市,但這樣的安排即將被徹底改寫。
包括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納斯達克(Nasdaq)及倫敦證券交易所(LSE)在內的主要市場,正積極推動延長交易時間,甚至計畫邁向「全天候不間斷交易」。
目前,像 Robinhood(HOOD-US) 、盈透證券、Firsttrade、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 等券商,已可提供每週五天、24 小時的交易服務。
市場基礎設施巨頭美國存管信託與清算公司(DTCC) 也預計最快將於 2026 年第二季度完成全面技術準備。
然而,《巴隆》指出,儘管這一趨勢被視為「不可避免」,但華爾街對此並不感到欣喜。
金融機構普遍擔心,在 24 小時運作的市場中,資產管理公司是否需要在半夜排班、流動性不足是否會損害散戶利益,以及突發事件(如凌晨銀行倒閉)將如何影響市場。
花旗集團北美電子交易主管 Jenny Hadiaris 表示:「散戶客戶對此感到興奮,但機構投資者的熱情明顯低得多。這是整個華爾街都要面對的一場艱鉅挑戰。」
理財專家們同樣憂心。大型財富管理公司 Creative Planning 總裁 Peter Mallouk 提到:「若疫情期間市場是 24 小時不休市,我們根本不可能提供全天候的客戶支援。」
為何推動全天候交易?
根據《巴隆》,交易所推動改革的背後有多重考量:
- 吸引關注美股的亞洲散戶;
- 模仿已經實現「不眠不休」的加密貨幣與大宗商品市場;
- 鼓勵更多國際企業赴美上市。
然而,實際需求仍存疑。根據納斯達克統計,僅約 11% 的交易發生在傳統時段之外,其中晚間 8 點至凌晨 4 點的交易量僅占 0.2%。
不過,交易所希望,他們的措施能帶來更多交易活躍度。
納斯達克北美市場高級副總裁 Chuck Mack 表示:「我們進入這個(夜間交易)市場,很可能會釋放出更多的需求。」
價差風險與「閃崩」隱憂
金融專業人士普遍擔憂,流動性不足與價差擴大 可能成為 24 小時交易的最大風險。
在夜間參與者稀少的情況下,造市者為了承擔更高風險,往往會拉大買賣價差,使投資人更難以理想價格成交。
倡議組織 Better Markets 的 Benjamin Schiffrin 警告:「許多人並未意識到,如果他們選擇隔夜交易,最終很可能會以更不利的價格成交。」
流動性不足不僅會傷害個人投資者。瑞銀資產管理全球交易主管 Lynn Challenger 指出,低流動性可能導致閃崩(flash crash) 更頻繁發生,如果投資者下達了一筆大額賣單,而買家寥寥無几,價格可能會暴跌。
他說:「任何在錯誤時機下單的投資人,都可能蒙受重大損失。」
華爾街的生活將被改寫
同時,對於習慣「收盤鈴響」後生活節奏的交易員來說,全天候交易意味著無止盡的市場波動與心理壓力。
金融科技公司 DriveWealth 首席長官 John Shammas 表示:「對股票交易員來說,這將帶來新的焦慮,他們將再也得不到休息。」
除了心理壓力,技術與人力挑戰同樣嚴峻。在傳統市場收盤後,交易所與券商利用夜間時間進行結算、錯誤更正與紅利發放等作業。若市場不再休眠,這些流程如何銜接仍是一大難題。
人員配備顯然也是一個問題。摩根士丹利股票分析師 Michael Cyprys 說:「無論流動性高低,只要市場處於開放狀態,就可能給投資者帶來價格風險。總得有人保持清醒來管理這種風險,至少對有高要求客戶的公司來說是這樣。」
行業組織 SIFMA 也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警告,夜間交易將迫使業界增加人力與成本,並質疑:「這些額外支出,究竟該由誰買單?」
這些成本可能進一步加劇行業整合。擁有全球業務佈局的大型公司已經配備了全天候輪班員工,但對於小型公司來說,他們將無能為力。
誰能從中獲利?
業內人士認為,夜間交易可能使對沖基金與高頻交易機構 成為最大贏家。
財富管理公司 & Partners 創辦人 Kristi Mitchem 指出:「這會增加市場事件引發情緒化反應的可能性。」
若投資者在市場中衝動操作,最終受益的將是專業機構:包括對沖基金、自營交易員,以及已經掌握盤前盤後交易優勢的算法基金,他們可藉由非理性定價的資產獲利。
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創辦人 Victor Haghani 更直言:「我認為 24 小時交易幾乎沒有什麼好處。這只會讓財富在散戶投機者和自營交易員之間進一步重新分配。」
另一方面,隨著 24 小時交易的興起,高頻交易與電腦化交易可能將獲得更多優勢。
在現行制度下,不論投資者是在晚上 8 點還是 8 點 05 分看到新聞稿,都無法立即交易,每個人都有時間消化資訊。
然而,一旦交易所在新聞發布的瞬間就開放交易,反應速度將變得非常關鍵。對一些日間運作的基金而言,利用機器學習與網路爬蟲工具收集資訊已是常態,而未來這類技術的重要性將進一步提升。
此外,隔夜交易可能加劇系統性風險。一位銀行高層指出,2008 年貝爾斯登銀行(Bear Stearns)倒閉時,監管機構和高管們還有一個週末來組織救助。
但未來,這種緩衝時間未來可能不復存在。
Better Markets 的 Schiffrin 也反問:「想像一下,如果 GameStop 事件(散戶大戰機構)發生時,市場是 24 小時全天候開放的,會是什麼樣子?」
儘管許多機構投資者因擔心流動性不足,表示計劃不會參與隔夜交易,但激烈的競爭壓力可能還是會迫使他們跟進。
LongTail Alpha 對沖基金的創始人 Vineer Bhansali 直言:「若我無法從交易對手方獲得夜間服務,我將轉向其他供應商,這關乎數百萬美元的機會成本。」
Shammas 預測,夜間交易將逐漸普及。「它將成為標準功能,就像碎股交易一樣,未來五年內幾乎所有人都會使用。」
他指出,部分券商可能因技術限制,無法提供 24 小時即時監控,但「客戶仍會提出需求並抱有期待」。
投資者該如何應對全天候交易?
隨著 24 小時交易的逐步推進,投資者該如何準備成為華爾街即將面臨的重要課題。
《巴隆》指出,對於大多數缺乏高階交易工具的投資人而言,最安全的策略仍是「買入並長期持有」。
試圖抓住市場時機的短線操作風險極高,而在夜間流動性不足、價差擴大的時段進行交易,風險更大。
不過,LongTail Alpha 的創辦人 Vineer Bhansali 建議,投資者應制定計畫,以便在夜間市場波動時能及時調整與重新平衡投資組合。
Bhansali 回憶道,他三十多年前剛進入華爾街時,調整投資組合是一個漫長過程。
他說:「1994 年時,可能需要幾個月完成調整;到 2008 至 2010 年,縮短至幾週;現在,甚至可能在幾秒鐘內完成。」
Bhansali 認為,24 小時交易是這種加速趨勢的延伸。在資訊瞬息萬變的當下,投資組合經理必須隨時準備在幾秒鐘內作出反應,交易指令也需事先設定好。
他說:「當市場事件發生時,你能做的,就是立即發出交易指令。」
而傳統日間交易系統,即源於股票面對面交易的年代,如今顯得越來越過時。
Creative Planning 總裁 Peter Mallouk 說:「市場居然還會收盤,這有點可笑;但同時也令人遺憾,因為對很多人來說,市場本身就是壓力來源。如果它永不停歇,肯定會讓大家更焦慮。」
- 股神領路.日本啟航!跟上日本商社投資熱潮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