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戰爭升級!輝達H20解禁 中國晶片商措手不及 國產替代計畫將夭折?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在宣布恢復對中國銷售 H20 晶片後,輝達 (NVDA-US) 執行長黃仁勳在中國第三屆鏈博會上稱「我們可能無法全部恢復先前的庫存減計損失,但大多數庫存是可以恢復的。新的客戶需求和我們現有的庫存產品是可以匹配的,所以不能說 100% 恢復,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這番發言猶如一記重錘錘向中國國產晶片替代品。

這位 AI 晶片大廠掌門人透露,儘管因中國晶片出口限制帶來的認列損失將從第一季的 55 億美元增至第二季的 80 億美元,總損失逼近千億元人民幣,但 H20 晶片解禁帶來的轉機仍讓市場看到曙光。
2025 年第一季財報電話會議上,黃仁勳首次揭露因出口管制導致的巨額損失,輝達當時在中國市場交付超過 100 萬顆 H20 晶片,以單顆 1.2 萬至 1.3 萬美元的售價計算,光這一型號就貢獻逾 120 億美元的營收,超過其上一財年中國區整體業績。
但隨著美國升級出口管制,輝達在中國 AI 晶片市佔率從 2022 年的 95% 驟降至 50%,營收佔比更從約 40% 萎縮至少於 20%。這一系列數字背後,是國產晶片廠商借勢崛起的黃金機會。
以 DeepSeek R1 為代表的推理模型成為中國國產晶片突圍的關鍵轉捩點。在大模型產業進入後訓練階段的推理模式後,客戶對晶片性能的要求顯著降低,這為技術代差明顯的國產晶片廠商創造了平替窗口。
華為昇騰晶片在 DeepSeek 一體機市場一度佔超 70% 份額,寒武紀憑藉飆升的訂單量實現轉虧為盈,沐曦股份和摩爾線程等新創公司更在訂單激增推動下加速上市進程。
根據字母榜數據,今年首季寒武紀營收達 11.11 億元,實現淨利 3.55 億元,成功扭轉連續虧損局面。
但 H20 晶片解禁的消息猶如一盆冷水澆向沸騰的國產晶片市場。作為輝達針對中國市場推出的特供版晶片,H20 在解禁後迅速成為搶手貨。黃仁勳則坦言供應鏈產能仍需時間恢復,但承諾未來幾個月將加速供貨。這一動向直接衝擊國產晶片廠商的訂單預期,寒武紀等企業雖在今年第一季實現營收暴增,但絕對值僅約 11 億元人民幣,與輝達近千億元人民幣的損失相比微不足道。
面對國產晶片的圍剿,華為採取「以量取勝」的策略發起反擊,其推出的 CloudMatrix 384 超節點,以 384 張昇騰算力卡組成單一集群,在規模上對標輝達的 NVL72 超節點。這款產品被華為內部視為「核彈級」解決方案,旨在終結算力焦慮。
黃仁勳在談及跟華為的競爭時直言不諱:「任何低估華為、低估中國製造能力的人都是極其天真無知的。」這番表態凸顯輝達對華為技術實力的忌憚。
但產能瓶頸仍是國產晶片廠商難以克服的障礙。儘管訂單激增,但供應鏈限制導致產能提升緩慢。
更嚴峻的是,美國將壁仞、摩爾線程等企業列入實體清單,禁止其進口美國技術或透過台積電生產 14 奈米以下先進晶片。這種技術封鎖讓國產晶片在多卡串聯的平行運算環節難以匹敵輝達。
微軟大中華區 Azure 事業部總經理陶然指出,多卡並行運算效率直接決定大模型訓練成本,同樣模型若因頻寬不足導致訓練時間翻倍,成本也將倍增。
此外,美國科技巨擘自研晶片趨勢愈演愈烈,微軟、Google、亞馬遜等紛紛加速推動 AI 專用晶片研發。谷歌早在 2016 年就推出第一代 TPU,如今 Midjourney 等 AI 獨角獸已開始採用 Google 算力。亞馬遜透過收購 Annapurna Labs 推出自研晶片,成功擠佔輝達市場份額。就連跟輝達深度綁定的 OpenAI 也在內部探討自研晶片方案。
中國國內科技大廠同樣面臨成本壓力,阿里、百度、字節跳動自研晶片等專案相繼啟動。
不過,儘管 H20 晶片解禁,但從供應鏈安全角度考量,部分廠商仍需國產晶片作為替代方案。輝達面臨的不僅是市佔率爭奪,更是整個產業生態的重建。
在 AI 晶片領域,未來可能將形成輝達高階晶片與國產晶片、自研晶片分庭抗禮的混合運算格局,但這一切的前提是,黃仁勳必須確保輝達晶片不再遭遇新的出口管制風暴。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