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從晶片、機器人再到H20解禁跟CUDA兼容:黃仁勳中國行揭示全球科技產業新格局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北京 7 月熱浪翻湧,一場牽動全球科技神經的對話在鏈博會現場展開。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身著標誌性黑色皮衣現身媒體交流會,這場持續兩小時的對話不僅揭秘了這位科技領袖第三次訪中的深層思考,更折射出全球智慧產業格局的激烈重建。從供應鏈韌性到晶片戰爭,從 AI 倫理到人形機器人,黃仁勳的每個觀點都如同投入深潭的巨石,在太平洋兩岸激起層層漣漪。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從晶片、機器人再到H20解禁跟CUDA兼容:黃仁勳中國行揭示全球科技產業新格局(圖:Shutterstock)

《騰訊科技》報導,黃仁勳在開場即釋放重磅訊號說:「中國供應鏈的複雜度與成熟度令人震撼。」這位科技巨頭掌門人用「系統級創新」定義中國供應鏈優勢,從原物料到終端產品的全鏈條深度整合能力,支撐著全球 AI 硬體與智慧工廠建設。


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增加價值佔全球比重已達 30%,這種規模經濟形成的成本優勢與技術迭代速度,正改寫全球產業規則。此外,中國智慧工廠滲透率年增率超過 25%,而在鏈博會現場,輝達與中國企業的簽約額年增 300%,涵蓋自動駕駛、工業機器人等多個領域。

在鏈博會開幕式上穿著唐裝的黃仁勳,特意強調「技術生態互聯互通」的關鍵性。這種表態暗含深意,當美國試圖透過晶片禁令構築技術壁壘時,輝達卻在中國看到更廣闊的合作空間。H20 晶片解禁後迅速恢復銷售,Blackwell 架構產品加速落地,印證著這位執行長的戰略判斷,也就是在全球化退潮的當下,中國仍是不可取代的技術試驗場與製造業基地。

當在媒體交流會上被問到中國廠商開發 CUDA 相容平台的爭議時,黃仁勳展現出開放姿態說:「CUDA 本身是開放的,我們歡迎兼容開發。」這句看似輕鬆的回應背後,暗含輝達在算力標準之爭中的戰略定力。

黃仁勳巧妙類比說道:「若開發 X86 兼容產品恐招致英特爾不滿,但 CUDA 兼容卻不會引發類似反彈。」這種表態既維護了技術話語權,又為後續合作預留空間。數據顯示,中國是輝達全球第二大市場,H20 晶片解禁後的需求激增印證了這種互動態勢。

晶片戰爭下的攻守易勢在對話中顯露無遺。面對 H20 晶片解禁後的市場反響,黃仁勳坦言:「供應鏈恢復需要時間,9 個月的交付週期仍是挑戰。」

但黃仁勳更關注的是中國車廠的自研晶片浪潮。他說:「小鵬、蔚來、理想的突破令人印象深刻。」這種擔憂有著現實依據。頭豹研究院數據顯示,2024 年中國輔助駕駛 SoC 晶片市場,輝達 Orin-X 雖以 32.3% 份額領先,但地平線、黑芝麻智能等本土廠商正以每年 150% 的速度蠶食市場。在深圳某實驗室,搭載自研晶片的測試車已實現城區 NOA 功能,算力成本較輝達方案降低 40%。

A 當被問及通用人工智慧 (AGI) 的實現路徑,黃仁勳展現出技術樂觀主義說:「按照當前標準,AGI 可能很快突破。」這番判斷與中國企業的實踐形成呼應,DeepSeek 開源推理模型全球下載量突破千萬,阿里巴巴通義千問在金融領域落地應用,月之暗面大模型在醫療場景實現突破。

中國的獨特優勢在於「三位一體」發展模式,也就是華為等企業建構晶片 - 系統 - 網路全端能力,新創公司專注模型創新,小米、字節跳動等將 AI 深度融入消費級產品。

智慧汽車革命的中國路徑成為對話亮點。黃仁勳對小米 SU7 的讚賞溢於言表:「技術不可思議,工藝極為精緻。」這種認可源自於紮實的市場數據,中國新能源汽車去年上半年滲透率達 32%,智慧駕駛 L2 級及以上組裝率突破 45%。在供應鏈層面,輝達 Thor 晶片雖延期量產,但 H20 晶片已在中國車廠實現規模化應用。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企業正探索「多感測器融合 + 高精地圖」的差異化路線,華為 ADS 2.0 系統透過雷射雷達與攝影機的協同感知,在夜間識別準確率提升 37%,這種創新正在改寫全球智慧駕駛技術路線圖。

在未來戰場上,算力與生態的終極較量則暗流湧動。黃仁勳透露,輝達 RTX Pro 晶片專為中國市場量身定制。他說:「數位孿生與機器人應用需要運算圖形與 AI 功能的深度融合。」

RTX Pro 是基於 Blackwell 架構的新品,將光線追蹤技術引入工業場景,可模擬數位工廠中的感測器網路。在生態建構層面,中國企業展現出獨特智慧。華為打造鯤鵬 + 昇騰運算生態,阿里雲建構「晶片 - 框架 - 模型」全端體系,小米透過 SU7 車型搭建智慧汽車生態。

IDC 預測,到 2026 年,中國 AI 基礎設施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美元,這種爆發式成長正在重塑全球產業格局。

人形機器人產業的東方機會也引發前瞻性思考。黃仁勳指出三大趨勢,全球勞動力短缺倒逼自動化升級,AI 與機器人技術突破形成共振,中國具備應用場景與製造基礎優勢。

在深圳某工廠,搭載輝達 Jetson 晶片的協作機器人已實現柔性生產線適配,生產效率提升 200%。這種變革背後,是中國企業對機電一體化技術的深耕,大疆、優必選等公司在運動控制演算法領域已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教育體系孕育的人才紅利持續釋放。當談到中國 AI 研究人員佔全球 50% 的現象,黃仁勳強調:「數學與科學教育優勢為技術創新奠定基礎。」

這種判斷得到數據佐證,中國 AI 專利申請量連 6 年全球第一,在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等細分領域專利儲備超美國 20%。在杭州某高校實驗室,28 歲的演算法工程師團隊已將大模型推理效率提升 40%,其研發的輕量化模型已在智慧客服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

此外,根據中國教育部數據,中國 AI 相關學科畢業生數量連 5 年位居全球首位,這種人才儲備支撐著從基礎研究到商業落地的全鏈條創新。

面對算力焦慮的提問,黃仁勳則展現出務實態度說:「新時代的運算革命需要更強大的 AI 基礎設施。」他透露,輝達工程師每天為算力資源焦慮,這種需求推動著 RTX Pro 等新品研發。在安全領域,輝達已建構「AI 護欄」技術體系,透過人類回饋強化學習 (RLHF)、檢索增強生成(RAG) 等技術確保 AI 行為可控。這種平衡術折射出科技巨頭的治理哲學──在創新與規範之間尋找動態平衡。

當被問及對中國市場的期待,黃仁勳答道:「我希望能在中國取得巨大成功。」這句承諾背後,是全球科技力量東移的歷史趨勢。

在供應鏈重構、技術標準博弈、算力需求爆發的多重變數下,中國正以獨特的創新路徑,在全球科技版圖上寫著屬於自己的篇章。這場持續兩小時的對話,既是科技革命的階段性總結,更是智慧時代的新序章。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