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揭示下一波AI浪潮:20歲的我會這樣選
鉅亨網編譯余曉惠
輝達 (NVDA-US) 執行長黃仁勳在北京行期間,被記者問到假如他現是個 2025 年剛畢業、年方 22 歲的應屆畢業生,會專注研究哪個方向?這位人工智慧 (AI) 大咖 CEO 笑說,他可能還是會選擇電腦科學,但或許會更偏向物理科學甚過軟體。

由於 AI 當道,許多應屆畢業生都對 AI 領域感興趣,對於記者的問題黃仁勳如此回答:「對於那位剛畢業的 20 歲年輕黃仁勳來說,他可能會選擇更多與物理科學相關的領域,而不是軟體科學。」
黃仁勳笑著說,其實自己當年 20 歲就提早從大學畢業,比一般人提早兩年。
CNBC 報導,與生命科學相比,物理科學 (physical science) 是一個廣泛的領域,聚焦於對無生命系統的研究,包含物理學、化學、天文學與地球科學等。
根據黃仁勳的 LinkedIn 資料,他在 1984 年取得奧勒岡州立大學電機工程學士學位,接著 1992 年在史丹佛大學取得電機工程碩士學位。
大約一年後、也就是 1993 年 4 月,黃仁勳與兩位工程師 Chris Malachowsky 和 Curtis Priem 在加州聖荷西一家 Denny’s 餐廳吃飯時,共同創辦了輝達。在黃仁勳擔任執行長的領導下,這家晶片製造商已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
上周,輝達達到新的里程碑:成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 4 兆美元的公司。
從感知、生成到推理 AI
雖然黃仁勳並未明確說明,為何若重新當學生會選擇物理科學,但他一直對所謂的「物理型 AI」(Physical AI) 抱持非常樂觀的看法,稱之為「下一波浪潮」。
今年 4 月,他曾在華盛頓「Hill & Valley Forum」論壇上解釋,過去 15 年來,世界的 AI 發展經歷了多個階段,「現代 AI 真正進入大眾認知,大約是在 12 到 14 年前,也就是 AlexNet 推出、電腦視覺取得重大突破的時候」。
AlexNet 是在 2012 年一場競賽中發表的電腦模型,展示機器透過深度學習辨識圖像的能力,並為現代 AI 的興起奠定基礎。
黃仁勳解釋,這第一波被稱為「感知型 AI」(Perception AI)。
隨後進入第二波「生成式 AI」(Generative AI),AI 不僅能理解資訊的意義,還能將其轉換為不同語言、圖像、程式碼等形式。
黃仁勳表示,如今人類正處於第三階段:「推理型 AI」(Reasoning AI) 的時代——AI 不僅能理解與生成,還能解決前所未見的問題,辨識新情境。
他補充說,「推理 AI 讓我們能打造出數位機器人,我們稱它們為『AI 代理』(Agentic AI)。」這些 AI 代理相當於數位勞動力機器人,目前已成為微軟、Salesforce 等眾多科技公司的發展重點。
下一波浪潮:物理型 AI
展望未來,黃仁勳表示,下一波浪潮是「物理型 AI」(Physical AI)。
他在華府論壇上說,「這一波浪潮要求我們理解物理法則,例如摩擦力、慣性,以及因果關係」。
他指出,物理推理能力——例如物體恆存性,即物體即使離開視線仍存在的概念——將是 AI 發展在這個階段的核心。
物理推理的應用包括:預測球體會滾向哪裡、判斷需要施加多少力量才能抓握物體卻不損壞它、推斷車後是否有行人存在等。
黃仁勳說:「當你把物理 AI 應用於實體裝置上,就變成了機器人。這對我們來說現在非常重要,因為我們正在美國各地建設新的工廠與產線。」
他說:「希望在接下來 10 年內,這些新世代工廠都高度自動化、由機器人支援,以協助全球各地面臨的勞動力短缺問題。」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