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砸錢未必有用!從英特爾前例看AI投資風險
鉅亨網編譯王貞懿
《華爾街日報》周三 (26 日) 報導,最近,科技業最流行一句話是:在 AI 晶片和運算設備上投資太少,比投資太多更危險。但英特爾 (INTC-US) 因擴廠投資失利陷入財務困境的例子,讓投資人開始質疑科技業「寧可多花也不能少投資」的 AI 支出邏輯是否存在風險。

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 (Sam Altman) 最近說,選擇只有兩個:過度投資 AI 會賠錢,投資不足會錯失營收。Meta(META-US) 執行長祖克柏 (Mark Zuckerberg) 上月在財報會議也說,AI 能帶來營收成長,「我們要確保投資不會不夠」。
但投資人開始懷疑這套說法,擔心支出熱潮可能吹出泡沫。因為投資太多確實很危險,英特爾就是例子。
英特爾豪賭擴廠計畫失利
2021 年,在先進製程上落後的英特爾找來季辛格 (Pat Gelsinger) 當執行長力圖翻身。他的策略是超車對手,同時成為頂尖晶圓代工廠,要達成目標,就得大舉擴充產能。
問題是晶片廠動輒數百億美元,興建要好幾年。英特爾得先砸錢蓋廠,才能等到回收。如果等需求出現才動工,商機早就沒了。現在的 AI 業者也面臨同樣處境:不能等市場證明有商機才投資。
英特爾決定衝了。當時財務狀況不錯,資產負債表健康,前一年自由現金流超過 210 億美元。資本支出從 2020 年的約 140 億美元,跳升到 2022 年的 250 億美元。
「我們正在過度投資。」季辛格 2021 年底在瑞士信貸會議上說,這是「刻意的決定,目標是搶回領先地位」。以當時情況來看,這決定或許沒錯。但技術出問題加上晶片市場變化,幾年內計畫就走樣了。
市值剩輝達的 26 分之 1
結果一敗塗地。製造計畫停擺或取消,公司不斷燒錢,過去 14 季只有 3 季自由現金流是正的。英特爾開始賣資產籌錢,出售自駕車公司 Mobileye 部分股權,並將可程式化晶片業務大半賣給私募基金 Silver Lake。公司裁掉數千人、停發股利,季辛格下台。英特爾現在可能要拆分才有救。
該公司股價暴跌後,美國政府在今年 8 月入股 10%。股價短暫回升,但公司目前市值約 1710 億美元,只有 AI 晶片龍頭輝達的 1/26。但在五年前英特爾市值還比輝達高。
如果需求沒有如預期出現,大砸錢投資 AI 的公司可能遇到類似、甚至更慘的狀況。AI 資料中心的大筆投資可能變得不划算,成為科技公司未來幾年的包袱。如果對 AI 資產和合約的價值判斷改變,資產減損跑不掉,很多新創公司也會倒閉。
不過英特爾的經驗也顯示,公司可以撐過過度投資時期。雖然英特爾元氣大傷,但還沒破產。
大型科技公司財務相對穩健
投資最多的幾家大型科技公司,包含微軟 (MSFT-US)、Alphabet(GOOGL-US) 和亞馬遜 (AMZN-US) 財務狀況還算穩健,儘管支出已開始造成壓力,其中 Alphabet 今年預計資本支出僅占營收 23%,遠低於同業。
其他為 AI 舉債或缺乏其他業務的公司風險較高,像甲骨文 (ORCL-US)、CoreWeave 和某種程度上的 Meta,若 AI 報酬無法證明投資合理,可能得採取類似英特爾的手段。
延伸閱讀
- 大膽下注的人正在獲得回報!蘇姿丰:我不怕AI泡沫、只擔心投資不夠
- 從被唱衰到封神!谷歌AI戰略見效 專家:靠自研晶片+Gemini 3 沉睡的巨人已全然甦醒
- 台積電正式對羅唯仁提告 童子賢:跨國智財權實際操作相當困難
- 輝達「神話」地位消失!Meta採用Google TPU、輝達議價能力面臨挑戰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