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單狂歡到現實考驗 甲骨文與OpenAI合作面臨三重考驗
鉅亨網編譯余曉惠
甲骨文在 9 月上旬公布財報後,曾交出單日大漲 36% 的超亮麗成績,但從那時起到本周五 (7 日) 為止,漲幅已經回吐殆盡,對甲骨文投資人來說,股價又回到「基本面」的考驗。

巴隆周刊 (Barron’s) 報導,甲骨文當時公布的財報好壞參半,但當天股價聞訊狂漲 36%,創下 1992 年以來最佳漲勢,約莫同一時間與 OpenAI 簽署價值 3000 億美元的運算協議也在媒體報導中曝光。
財報中有一點引起市場關注:客戶合約中,「剩餘履約義務」在季末為 4550 億美元,與三個月前的 1380 億美元相比,大幅增加超過 3000 億美元。
即使當天股價大漲,市場仍然很快就提出質疑。根據華爾街日報 (WSJ),增加的 3000 多億美元當中,有 3000 億美元來自與 OpenAI 的單一一筆合約,這是一家營收快速成長、但虧損也很可觀的新創公司。兩周後,OpenAI 證實了與甲骨文的合約。
甲骨文周五收黑,下跌 1.86% 至每股 239.26 美元,稍早一度下挫 4.5%。從財報電話會議迄今,股價幾乎回到平盤。
巴隆指出,雖然甲骨文當天市值因未完成訂單而狂飆,但這主要是基於一筆尚未完全履行的合約。就算 OpenAI 能夠開始產生現金流,3000 億美元依然是一筆龐大的支出,而且 OpenAI 另外與微軟 (MSFT-US)、輝達 (NVDA-US)、超微 (AMD-US) 等公司之間,還有約 1 兆美元的投資合作承諾。
從資金、電力到履約的三重考驗
到了 10 月中旬的甲骨文「AI World」大會之後,市場開始重新評估 AI 雲端業務前景,更多疑問一一浮現。
首先,即使 OpenAI 籌到 3000 億美元支付了合約,甲骨文要如何籌措資金,以建造相應的雲端與運算設備?再者,電力從何而來?以及,甲骨文投入如此龐大的資金之後,利潤是否足以支撐?
這些問題,加上市場對 AI 交易前景的動搖,都足以吞噬甲骨文財報後的漲勢。
自 AI World 大會前一天、即 10 月 16 日收盤以來,甲骨文股價累積下跌 26%,標普 500 指數同期上漲 1.4%。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