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打槍馬斯克特斯拉「TeraFab」晶片工廠計畫:台積電的技術極難
鉅亨網編譯莊閔棻
特斯拉 (TSLA-US) 執行長馬斯克在股東大會上表示,為滿足快速成長的 AI 晶片需求,正考慮自建規模超越台積電「千兆工廠」的「TeraFab」。不過,晶片製造涉及極高技術門檻與巨額投入,輝達 (NVDA-US) 執行長黃仁勳提醒,先進製程並非砸錢就能複製,難度相當高。

馬斯克指出,為因應公司在人工智慧(AI)領域的龐大半導體需求,可能直接投入自建晶片生產業務,並需要建立一座名為「TeraFab」(太級工廠)的晶片製造基地。
他將其與台積電 (2330-TW) 月產能逾 10 萬片晶圓的「Gigafab」(千兆工廠)相比,並強調新工廠規模將「大得多」。
目前台積電將月產 3 萬至 10 萬片晶圓的廠區稱為「Megafab」(兆級工廠),而超過 10 萬片則為「Gigafab」。
若特斯拉建成 TeraFab,其月產能將遠超過 10 萬片晶圓,遠超現今主流晶圓大廠,甚至可躋身全球最大晶片製造商之一。
以參考範例來看,台積電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總投資 1,650 億美元的 Fab 21,未來有望成為 Gigafab 級園區,但馬斯克稱,特斯拉的計畫將比此更具規模。
然而,對於馬斯克的構想,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於日前一場台積電相關活動上回應指出,晶片製造的複雜程度常被外界低估。
他直言:「建立先進晶片製造能力極其困難。除了廠房本身,台積電累積的工程技術、科學研究與工藝經驗,都是高度挑戰。」
特斯拉晶片需求快速攀升
作為同時擁有 AI 超級電腦與大量車用運算需求的企業,特斯拉採購大量輝達 GPU,且在 Dojo 項目停止後,正推動自研 AI5 處理器,用於自動駕駛汽車、機器人與資料中心。
為確保穩定供應,特斯拉目前採與台積電、三星「雙來源代工」的方式。馬斯克還表示,英特爾 (INTC-US) 也可能成為合作對象,但目前尚未簽署任何協議。
馬斯克強調,隨著特斯拉 AI 應用持續擴大,外部供應將難以滿足需求,因此必須考慮成為類似台積電、三星那樣的垂直整合製造商(IDM)。
馬斯克表示:「即便我們以供應商晶片生產的最佳情況預估,未來的晶片供應量仍然不足。因此,我們可能必須建造一座 TeraFab,這勢在必行。」
自建晶片廠挑戰重重
要掌握先進晶片製造,所需投入的資金與技術遠超外界想像。以目前業界水準來看,一座月產能約 2 萬片晶圓、可量產尖端製程的晶圓廠,動輒需要數百億美元的投資,而且這還不包含後續的工藝開發與量產調校成本。
作為範例,日本新創晶片製造商 Rapidus 就正試圖挑戰這道高牆。
該公司計畫在未來數年內建立 2 奈米製程的量產能力,並預估至 2027 年完成可商用生產的廠房,整體支出約達 5 兆日元(約 320 億美元)。
這項目標固然展現出強烈企圖心,但在全球半導體競賽已高度成熟的今天,全新玩家要想直接切入最先進節點,能否成功仍充滿變數。
分析指出,先進工藝的研發流程本身就是一場漫長且高度跨領域的挑戰。從工藝路線制定、材料與電晶體架構設計開始,到透過大量 TCAD 模擬驗證電性、應力及漏電行為,任何一環出現偏差都可能使整條製程重來一次,因此光是「起步」階段往往就要耗費數年。
Rapidus 雖已取得 IBM(IBM-US) 授權的 2 奈米 GAA 電晶體架構,並可從比利時 imec 與法國 CEA-Leti 獲得部分技術合作,但電晶體架構只是整條研發鏈的起點。
接下來,工程團隊還需設計並調校成千上萬道工藝步驟,包括前段電晶體成形(FEOL)、中段接觸層(MOL)與後段金屬互連(BEOL),其中沉積、蝕刻、微影與退火等製程皆要求達到原子等級的精度。
每個步驟都包含大量參數,需要極為深厚的工程經驗與反覆試驗才能確保量產可靠性與良率。
即使前述工藝流程已經串接完成,還需要建立 PDK(工藝設計套件)、SPICE 模型與標準單元庫,確保晶片設計團隊能實際使用該製程進行電路設計。
此時工廠端又必須同步調整生產線設備設定,使其能在真實量產環境中維持穩定輸出,這同樣並非砸錢就能加速的過程。
最終,真正的考驗在於「良率」。一家新進廠商能否在短時間內讓先進製程達到可盈利的高良率,是決定能否站穩市場的關鍵。而這往往需要資深工程團隊長期駐廠、反覆調整與無數次失敗。
至於 Rapidus 能否在 2027 年交出成果,業界普遍抱持觀望態度。結果如何,仍需時間驗證。
延伸閱讀
- 特斯拉未來技術路線曝!馬斯克揭示Optimus量產、FSD突破、AI晶片與永續能源未來
- Rivian學特斯拉馬斯克模式留才拚成長!推46億美元執行長薪酬方案
- 輝達顯示卡GeForce RTX 5060 Ti恐面臨供貨短缺:GDDR7記憶體漲價推升顯卡壓力
- 野村投信進駐高雄資產管理樞紐專區 資產管理業務再升級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