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
歐亞股
德國航運巨擘赫伯羅德 (Hapag-Lloyd) 周三 (23 日) 表示,受到中美貿易衝突影響,該公司約有三成原定從中國出口至美國的貨運訂單遭客戶取消。該公司發言人指出,這些變動反映出企業對當前中美貿易局勢的高度戒慎。赫伯羅德補充說,隨著中國出口量下滑,來自泰國、柬埔寨與越南的貨運需求則「大幅上升」,顯示企業正在調整供應鏈,尋求避開美方對中商品的高額關稅。
大陸政經
最新數據顯示,儘管美國總統川普實施懲罰性高關稅,中國 4 月貿易量仍保持強勁。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川普豁免了許多電子產品徵稅,並暫停對多數國家計畫徵收的對等關稅措施。官方數據顯示,在周日 (20 日) 為止的一星期裡,中國港口共處理 630 萬個貨櫃,這一數字較去年同期成長 10%,中國貿易量成長趨勢已經持續將近三個月。
台股新聞
隨著川普對全球發起對等關稅,美國商務部今 (22) 日也核定向四個東南亞國家的太陽能產品課徵新的反傾銷及反補貼關稅,最高稅率達驚人的 3521%,泓德能源 (6873-TW) 總經理周仕昌說,受惠新台幣升值以及東南亞供應商必須將產品銷往非美地區,有助公司強化議價能力,反而成為關稅受惠對象。
A股
隨著中國電動車市場內部競爭加劇,中國電動車巨頭比亞迪 (002594-CN) 正積極將戰線拓展至海外,並在英國創下佳績。最新數據顯示,比亞迪 2025 年 3 月於英國市場的銷量達到 6,480 輛,創下歷史新高。雖然這一數字與其在中國一週的銷量相比仍有差距,但年增率達 750%、月增率達 500%,顯示其車輛在海外市場競爭力持續提升。
歐亞股
日本最近陷入米價暴漲的困境,因此開始向韓國進口大米,這是自 1990 年開始統計韓國大米對日出口以來,韓國大米首次出口到日本向普通消費者銷售。最新數據顯示,今年 3 月日本米價較去年同期暴漲 92.1%,創下自 1971 年有紀錄以來的最大升幅,並已連續 6 個月刷新高位,因此開始將目光望向價格相對低廉、品質好的韓國大米。
國際政經
數據顯示,馬來西亞 2025 年第一季經濟成長 4.4%,較去年同期有所增長,且 3 月份對美國的出口額大幅飆升。然而,當局警告稱,美國的關稅政策正在為經濟前景帶來不確定性。官方初步的 GDP 估計顯示,經濟成長較 2024 年第四季的 5% 有所放緩。
大陸政經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工信部) 公布,今年首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較去年同期增長 6.5%,此增速較去年第四季加快 0.8 個百分點,亦較上年全年加快 0.7 個百分點。工信部指出,工業對宏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 36.3%,充分展現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潛力。
國際政經
隨著美國總統川普關稅行動的首次攻勢,針對鋼鐵和鋁徵收高額關稅,日本的出口增長速度開始放緩,並擾亂了商業秩序。根據日本財務省周四 (17 日) 公布數據顯示,3 月份以價值計算的出口額較去年同期增長 3.9%,主要由汽車和晶片製造設備領軍。然而,此數據低於市場預期中位數的 4.4% 增長。
美股雷達
美股主要指數周三 (16 日) 開低,那斯達克指數領跌,科技股板塊承壓,整體投資情緒轉保守。此前輝達警告,美國對中國晶片出口新管制,將面臨高達 55 億美元的帳面虧損,市場憂心美中貿易緊張再升級。截稿前,道瓊工業指數跌逾 160 點或近 0.4%,那斯達克綜合指數跌近 300 點或近 1.8%,標普 500 指數跌 1.0%,費城半導體指數跌逾 3.4%。
美股雷達
由於美國總統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市場消息稱,多家美國主要電腦公司,已相繼暫停從中國大陸出口產品至美國。 據日媒報導,包括蘋果 (AAPL-US) 和戴爾 (DELL-US) 在內的主要美國 PC 品牌,已經暫停從中國出口至美國。一位熟悉鴻海成都廠營運的人士表示,銷往美國的 PC 出口已暫時停止。
A股
中國 A 股三大指數今 (14) 日開高後在高檔震盪,個股呈普漲態勢,終場小漲作收,上證指數(SSEC) 連續第 5 個交易日收紅,主要因為中國 3 月出口表現優於預期。滬指周一 (14 日) 收高 0.76% 至 3262.81 點,深證成指(SZI) 亦漲 0.51% 至 9884.3 點,創業板指收紅 0.34% 至 1932.91 點,滬深兩市全天成交額 1.2775 兆人民幣,較上個交易日減少 712 億人民幣。
大陸政經
中國海關周一(14 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貨物貿易進出口達人民幣 10.3 兆元,增長 1.3%,出口 6.13 兆元,增長 6.9%,進口 4.17 兆元,下降 6%。中國進出口增速逐月回升,1 月進出口下降 2.2%,2 月基本持平,3 月增長 6%。
彭博周二 (8 日) 報導,根據印度科技部長衛士納 (Ashwini Vaishnaw) 的說法,蘋果 (AAPL-US) 在 2024 財政年度從印度出口超過 1.5 兆印度盧比 (約合 170 億美元) 的 iPhone,顯示出蘋果在努力將製造業務從中國多元化的舉措。
台股新聞
行政院長卓榮泰昨(4 日)率領財政部、經濟部與農業部、勞動部等首長召開記者會,經濟部次長何晉滄列出我國出口美國前 30 大產品,並一一盤點,個別說明影響程度,其中顯示卡、伺服器、網通產品佔比最高,且皆加徵 32% 關稅。何晉滄指出,2024 年台灣對美順差 649 億美元,工業產品輸美共 1102 億美金,主要出口前 30 大產品,包含:資通訊產品、電子零組件、汽車零組件、扣件、機械零件、自行車、運動器材、家具、塑膠製品等。
美股雷達
根據彭博周二 (25 日) 報導,隨著美國準備推出一項有爭議的框架來控制全球人工智慧 (AI) 發展,許多外國高官和主要科技公司正向川普政府施壓,要求重新考慮美國的全球半導體戰略。據了解,所謂的「AI 擴散規則」(AI Diffusion Rule)限制大多數國家進口 AI 處理器的數量,該規則自拜登政府官員在任期末宣布以來,引發包括輝達 (NVDA-US) 在內的科技巨擘的強烈反對。
歐亞股
中國官員研擬採用日本在 1980 年代的策略,也就是限制某些對美出口商品的數量、同時提高價值,以安撫美國總統川普,據悉品項可能包括電動車或電池。華爾街日報 (WSJ) 獨家報導,1980 年代的日本一開始也不願屈於美國在貿易方面的施壓,和中國在川普第一個任期的情況相同,但現在,中國面對川普 2.0 施壓、國內經濟欲振乏力,可能採取和日本當年一樣的策略。
歐亞股
南韓周五 (21 日) 公布的 3 月前 20 天出口數據有所反彈,讓苦思如何因應美國總統川普關稅政策的決策官員,有些許的喘息空間。根據南韓海關局公布的初步貿易數據,3 月前 20 天經工作日調整的總出口商品價值,較去年同期增加 8.2%,這比 2 月初步數據顯示的全月下滑 5.9%。
台股新聞
看好台灣將延續去年的強勁成長表現,且今年外貿數據的成長表現優於之前預估,渣打國際商業銀行今(13)日宣佈,將 2025 年和 2026 年台灣 GDP 成長預測,分別從 2.3% 上調為 3.0%,自 2.0% 上調為 2.5%。渣打銀行大中華暨北亞區資深經濟分析師劉健恆表示,上修後的該預測更接近主計總處對 2025 年經濟成長 3.14% 的官方預測。
台股新聞
財政部統計處今(7)日公布 2 月進出口統計, 2 月出口 413.1 億美元,較上月增 6.7%,因上年適逢農曆春節,比較基期偏低,致年增 31.5%,累計 1 至 2 月出口 800.2 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 16.8%。統計處長蔡美娜表示,2 月淡季不淡,前 2 月出口表現比預期佳,主要與 AI 應用需求不減、川普關稅政策導致廠商提早拉貨的效應持續發酵,估計 3 月的出口若符合預期,可望造就今年 Q1 出口迎向「史上最美好的 1 季」。
據中國《央視》周五(7 日)報導,海關總署公布,今年前兩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人民幣 6.54 兆元,其中出口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顯示外貿開局總體平穩。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25 年前兩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人民幣 6.54 兆元,年降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