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區塊鏈

經濟學人:狼真的來了!加密大爆炸將顛覆金融舊秩序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一向對加密貨幣持批判態度的《經濟學人》雜誌,近日卻發表了一篇引發關注的文章,指出加密貨幣的大爆炸將為金融業帶來一場顛覆性的革命,並罕見地承認:「那種認為加密貨幣未帶來任何有價值創新的觀點,已不再成立。」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經濟學人:狼真的來了!加密大爆炸將顛覆金融舊秩序。(圖:Shutterstock)

隨著 7 月 18 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GENIUS 法案》,為穩定幣提供明確的監管框架,加密貨幣終於獲得金融體系中的「合法身份證」,推動了華爾街金融從業人員重新審視並接受加密技術的趨勢。


如今,「代幣化」(Tokenisation)浪潮正快速席捲全球。越來越多在區塊鏈上交易的資產出現,它們代表股票、貨幣市場基金,甚至是私募股權與債務。

這背後傳遞出的訊息明確無比:「狼真的來了」。這場革命的核心,正是兩大關鍵詞:穩定幣與資產代幣化。

穩定幣立法啟動金融革命:川普一紙法案,華爾街迅速入局

川普簽署新法後,華爾街立即行動。

高盛集團 (GS-US) 與紐約梅隆銀行 (BK-US) 宣布合作發行數位代幣。這些代幣代表了由貝萊德 (BLK-US)、富達投資和聯合赫爾墨斯等大型投資公司,以及他們自身資產管理部門所管理的貨幣市場基金的所有權。

作為全球最大基金管理行政服務商之一的紐約梅隆銀行,將透過其 LiquidityDirect 平台提供這些代幣化基金給企業與投資客戶。

高盛則負責在其私有區塊鏈上登記與追蹤這些代幣所有權,帳務管理則交由紐約梅隆銀行處理。

業內人士指出:「這是一件大事,因為他們都是業界巨頭。這佔據了整個貨幣基金市場的很大一部分。從現在起,代幣化的趨勢已不可逆轉。」

目前市場上流通的穩定幣總量已達 2,630 億美元,年增近六成。渣打銀行預測,三年內將達 2 兆美元規模。

即使長期對加密貨幣懷疑的摩根大通 CEO 戴蒙(Jamie Dimon),也於上月宣布推出名為「摩根大通存款代幣(JPMD)」的類穩定幣產品。

目前全球代幣化資產市場規模雖僅約 250 億美元,但一年內已翻倍成長。6 月 30 日,Robinhood (HOOD-US) 向歐洲投資人開放 200 多種新代幣,讓用戶可在非交易時段買賣美股與 ETF。

貝萊德發行的代幣化貨幣市場基金規模超過 20 億美元,為同類產品中最大。該公司 CEO 芬克甚至表示:「我預計有一天,代幣化基金將像 ETF 一樣普及。」

穩定幣顛覆傳統支付:數位美元重塑全球資金流

首先,什麼是穩定幣?許多人聽到「幣」便聯想到波動劇烈,但其實穩定幣本質上更像「數位代金券」。

你用 1 美元換 1 枚穩定幣(如 USDC、USDT),它在加密世界中可作為支付與結算工具,並可 1:1 換回法幣。它的價值錨定於美元,並不像比特幣那樣劇烈波動,真正的創新在於其支付效率。

相較於傳統透過 SWIFT 匯款需多重中轉、繁複且高費率,穩定幣則能點對點實現幾乎即時、低成本的跨境支付。它是「數位化且可程式化的美元」,徹底顛覆傳統支付體系。

穩定幣可以從數位錢包直接轉帳家人的數位錢包裡,幾乎是瞬間到帳,手續費低到可以忽略不計。它繞開了所有銀行中間商,把原本複雜、昂貴的金融鐵路,變成了一條簡潔、有效率的資訊高速公路。

隨著《GENIUS 法案》實施,越來越多零售巨頭與全球企業預備採用穩定幣,用於顧客忠誠計畫、內部結算,甚至跨國貿易。

亞馬遜 (AMZN-US) 、沃爾瑪 (WMT-US) 、京東集團 (JD-US) 與阿里巴巴 (09988-HK) 皆籌備發行自有穩定幣,降低信用卡手續費支出,並提升資金效率。

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曾警告,穩定幣的氾濫可能導致「貨幣私有化」,顯示此趨勢對全球金融主權造成前所未有的衝擊。

穩定幣驅動資產代幣化:讓一切皆可拆分、自由流通

如果說穩定幣重構了支付鐵路,那麼代幣化就是這條高速公路上的萬能貨車,將實體資產數位化,提升流動性與可組合性。

舉例來說,你擁有一間市值 500 萬的房子,急需 5 萬資金。透過代幣化,這間房子可拆分為 500 萬個代幣單位,按比例出售資產權益,提升資金流動。

代幣化能將任何資產(房產、股票、私募股權、藝術品)數位孿生上鏈,並使之在區塊鏈上像樂高積木般自由組合與交易。

初期應用雖以美股等可交易資產為主,但真正顛覆的是如「代幣化的貨幣市場基金」這類曾受限於高門檻的投資工具。

根據投資公司協會的數據,截至今年 7 月中旬,光是美國的貨幣市場基金總資產就高達約 7.1 兆美元。它們因其安全性、流動性以及通常高於銀行存款的收益率,而備受機構和個人投資者青睞。

銀行依賴低成本的零售存款作為資金來源,若僅有 10% 存款流向收益更高的代幣化產品,其融資成本將大幅上升。

貝萊德的代幣化基金便是一個範例,它兼具穩定幣的支付功能與投資報酬率,極具吸引力。

穩定幣革命的隱憂:代幣化金融仍藏巨大風險

然而,這場由加密貨幣與代幣化推動的革命,仍藏不少風險:

風險一:你以為你擁有,其實你沒有

Robinhood 提供的股票代幣,實質為「價格追蹤憑證」,用戶並未真正擁有股票本身。若平台倒閉,投資者可能面臨無法追回資產的風險。

風險二:代幣化私募資產引爆監管難題

代幣化最大的誘惑,也是監管者最大的惡夢,在於它能將那些流動性極差的私募資產(例如未上市的獨角獸公司股權)開放給一般散戶。

過去,投資這些高風險高報酬的私募股權,是頂級富豪和機構的特權。監管機構之所以設定高門檻,是因為這些非上市公司不像上市公司那樣需要嚴格地披露財務信息,普通人進去很容易成為被收割的「韭菜」。

而代幣化,相當於給這個「禁區」開了一個後門。它能把一家非上市公司的股權,變得像 ETF 一樣,隨時可以在二級市場輕鬆買賣。

當市場狂熱時,泡沫會被吹得更大;當市場恐慌時,由於底層資產本身流動性差,可能會發生踩踏式的「死亡螺旋」。

連一向對加密貨幣非常友好的 SEC 委員皮爾斯,都不得不站出來劃清紅線表示:「代幣化的證券,仍然是證券!」這代表,無論穿上多麼新潮的「加密馬甲」,都必須遵守證券法的資訊披露規則。

但這說來容易,做來難。面對層出不窮、結構新穎的代幣產品,監管很難跟上,一切都是「買家自負」。

穩定幣與代幣化聯手引爆:這場金融革命已無法逆轉

《經濟學人》指出,穩定幣與代幣化越實用,其對現有金融體系的顛覆性就越強。這是一場鋒利的雙面刃:一面是金融效率與普惠金融的進步,另一面是法律真空與投資陷阱。

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這場加密技術革命已經啟動,而理解穩定幣與代幣化,將成為所有市場參與者的必修課。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