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真是算力的盡頭?高盛:美資料中心未來必須積極擁抱核電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高盛集團 (GS-US) 近期發布報告指出,AI 發展的關鍵瓶頸並非資本,而是電力供應。數據顯示,全球資料中心電力需求正爆發式成長,2027 年總量將成長 50%,其中 60% 需要新增產能滿足。到 2030 年,這一數字將攀升至 160%。這場持續數十年的電力缺口,正推動能源產業、科技巨頭與決策官員加速協同破局。

過去十年,全球電力需求穩定成長的趨勢已被顛覆。高耗能 AI 資料中心的崛起,成為本輪需求激增的核心推手。面對這項挑戰,電力公司與科技企業的合作模式正悄悄轉變,例如 Entergy 與 Meta 已達成協議,共同開發發電與輸電資產,為資料中心提供長期電力保障,但此類合作並非毫無爭議,監管機關正密切評估對本地用戶電費的影響。
2019 至 2024 年,美國平均電費上漲 23%。為此,專案設計特別加入保護機制,確保新增成本主要由高耗能使用者承擔。
高盛全球電力公用事業主管 Tyler Miller 說:「核電尤其值得關注,小型模組化反應堆與核聚變技術的商業化進程已獲大量投資推動,但其漫長建設週期與高昂成本,仍需定制資本方案甚至政府支持以分攤風險。」
電網投資與輸電能力不足,是另一個重大挑戰。美國雖電力供應充足,多數資料中心卻依賴天然氣發電,而新建電廠併網往往需耗時 5 至 7 年,審批流程、供應鏈問題成為主要阻礙。
聯邦政策被視為破局關鍵,川普政府雖已承諾改善電網,但跨黨派支持不可或缺。先前國會提出的《兩黨能源審批改革法案》,擬賦予聯邦政府跨區域輸電項目審批權,隨著電網壓力加劇,類似提案未來有望能獲得更多關注。
高盛自然資源部合夥人 Rebecca Kruger 說:「電力需求平穩時代已終結,數據中心首次成為行業增長主引擎,一場大規模基建投資熱潮正在展開。」
資料中心新增電力來源呈現多元化特徵。高盛預估,60% 的新增需求將透過聯合循環燃氣渦輪機 (30%)、燃氣調峰電廠(30%)、太陽能(27.5%) 與風能 (12.5%) 滿足。
儘管再生能源因建設週期短成為增量主力,但其依賴天氣的間歇性缺陷,加上當前電池技術無法支撐長時間儲能,難以滿足資料中心 24 小時不斷電需求。不過,鐵空氣電池、鈉離子電池等新技術的發展,正有望延長放電時間並降低成本,未來有望能改變這個格局。
在此背景下,核電因零碳排、基荷電力的特性而重獲青睞。高盛認為,核電能完美匹配資料中心對高容量、不間斷電力的需求,但歷史教訓不容忽視。2023 年併網的沃格特 3 號機組,成本超 170 億美元,是原預算的兩倍,工期延誤近 7 年。不過,該計畫也驗證了西屋電氣 AP1000 技術的可行性,隨後的沃格特 4 號機組便在成本與效率上提升。
今年 5 月,川普簽署四項行政命令,目標到 2050 年將美國核電裝置容量從目前的約 100GW 提升至 400GW。小型模組化反應器 (SMR) 更成為新寵,超大規模企業正透過投資或長期購電協議,探索 SMR 以滿足 AI 與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
面對傳統電網的漫長審批週期,部分科技公司與資料中心營運商轉向「表後電力」,自行建造微電網或現場發電,Solaris Energy 等企業更推出「交鑰匙」分散式能源方案,涵蓋太陽能、儲能與微電網,協助提升供電可靠性。
然而,這項模式爭議不斷,孟菲斯某 AI 設施因污染引發社區抗議,另有資料中心與核電廠共址計畫因可能推高用戶電價,遭聯邦能源監管委員會否決。
從核電復興到分散式能源探索,一場圍繞資料中心電力的全球競賽已悄悄展開。如何在脫碳目標、供電穩定性與成本可控間找到平衡,將是決定 AI 能否持續突破的關鍵。
- 免費體驗模擬交易 投資全球熱門資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