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AI泡沫將破裂?OpenAI、輝達與AMD股權換訂單模式能成功嗎?

鉅亨網編譯莊閔棻


儘管人工智慧(AI)泡沫破裂可能迫在眉睫,但分析認為,不用太擔心。隨著 OpenAI、超微半導體 (AMD-US、AMD) 與輝達 (NVDA-US) 建立了複雜的「股權換訂單」合作模式,矽谷權力格局正在被重新塑造。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AI泡沫將破裂?OpenAI、輝達與AMD股權換訂單模式能成功嗎?(圖:Shutterstock)

隨著 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輝達執行長黃仁勳、AMD 執行長蘇姿丰等人緊密聯手,共同描繪出 AI 與算力整合的未來願景,專家警告,這種「抱團」現象同時引發業界對壟斷風險與巨額投資催生泡沫的警惕。


OpenAI 與 AMD 的合作,是近期矽谷最受關注的戰略案例。OpenAI 將基於 AMD 晶片部署 6GW 容量數據中心,AMD 則象徵性授予 OpenAI 最多近 10% 股份。

此模式被專家形容為「客戶下訂單、我給股權」,形成內循環資本模式。硬體投入預計超過 1200 億美元。

合作消息一出,AMD 股價三天內累計上漲 43%,市值增加超過 1000 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輝達也採取類似策略,投資 OpenAI 及雲端新興公司 CoreWeave(CRWV-US) ,確保資本與算力投入快速回收。

AI 的增長依賴能源、算力、中間件、模型、應用與用戶六個層面。但分析指出,OpenAI 年收入僅略超百億美元,難以承擔如此龐大的投入。

黃仁勳在訪談中就坦言:「他們(OpenAI)沒錢」。這樣收入有限與激進戰略支出之間的巨大落差,引發市場對 AI 行業泡沫的憂慮。

一位中國 AI 創業者表示:「泡沫確實存在,從目前的產品形態就可以看出端倪。」他認為泡沫主要集中在應用層,原因在於許多創業團隊對 AI 的理解不足。

他說:「中國國內企業在 AI 代理開發上的招聘思路和職位描述不夠合理,許多團隊將 AI 代理當作獨立職位來招聘,但實際上,它只是針對特定場景的功能延伸。」

他指出,金融風控領域的開發者必須熟悉金融業務邏輯,醫療診斷相關的開發者則需要掌握醫學知識體系,而不能單純以「AI 代理工程師」這一籠統職稱來應付。

Brilliant Phoenix 合夥人蘆義認為,泡沫主要集中在二級市場的小型企業以及一級市場的中型企業。

他指出,盈利模式不明確、缺乏算力支持、僅靠概念炒作的公司,必須儘快「深入行業解決實際問題」,因為「橫向通用型需求已被大型模型能力覆蓋」。

泡沫也是科技成長的催化劑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多數人並不否認泡沫的存在,但在泡沫中孕育出的成長也值得注意。

一位矽谷 AI 創業者就表示:「即便是泡沫,也沒什麼問題,這只是產業的自然階段。真正的創業者無論環境如何都會前行,而泡沫更多是投機者關心的事情。」

蘆義則認為,正是因為有泡沫,科技才得以進步,「這就像信貸一樣,信心越大,貸款就越多。」

一位關注科技股的投資者指出:「投資者肯定會感到害怕,但當所有人都害怕的時候,泡沫反而不會破裂。」

他認為,目前一切布局都圍繞著 OpenAI 與馬斯克的機器人,如果這些設想在 1 到 3 年內無法落地,將可能形成巨大的泡沫。

美國市場研究機構 Bernstein 在研究中提到,奧特曼有能力讓全球經濟倒退數十年,但同時也有可能帶領人類進入科技的「夢想樂園」,目前尚不清楚哪一種情況更可能發生。

盛寶銀行首席投資策略分析師 Charu Chanana 在文章中引用多頭觀點表示:「這次的泡沫有所不同。」

她指出,儘管輝達的股價與市值持續攀升,其估值倍數反而有所下降。

輝達預期市盈率為 32 倍,低於 2022 年底的 36 倍。這並非疲軟的訊號,而是反映盈利能力的增長正在追趕股價的上升。

AI 潛力大、產業仍具穩健性

專家認為,雖然 AI 產業存在巨額投入和潛在泡沫,但由於「股權換訂單」、硬體供需實際存在以及多種金融工具的支持,產業仍具穩健性,而未來 AI 的應用潛力巨大,可能帶來數萬億美元級別的價值。

分析指出,在「股權換訂單」的內循環模式下,輝達與 AMD 手握訂單,AI 公司則能穩定獲得晶片,供需實體存在,因此泡沫風險相對可控。

從供應端來看,台積電 (2330-TW) CoWoS 月產能約 90 萬片晶圓,其中輝達需求占一半。以 GB200 雙 Die GPU 設計計算,2025 年理論產量可達 675 萬張 GPU,與瑞銀預估的 690 萬張年產量基本吻合。按 1GW 對應 50 萬張 GPU 推算,輝達 2025 年的 GPU 產能可支撐約 14GW 數據中心容量。

需求端方面,據《The Information》統計,OpenAI 算力協議超過 1 萬億美元,換算後對應 50GW 數據中心硬體需求。

輝達的年產量遠不足以滿足 OpenAI,而這甚至還沒計入 Google、Meta(META-US) 、亞馬遜 (AMZN-US) 與 Anthropic 等巨頭的需求。

一位科技股投資者就指出,「軍備競賽尚未進入高潮,目前只有 OpenAI 先行打響。」

關於資金來源,OpenAI 早前已透露,未來在數據中心建設上的投入可能達數萬億美元,將借助新型金融工具為算力業務融資。

其中一種潛在方式是數據中心 REITs,將建成的數據中心打包成可交易證券,以出售資產權益回籠資金。

資深業者指出,「甲骨文 (ORCL-US) 和 OpenAI 的合作模式即是將資本轉為 REITs,透過二級代銷完成,效果取決於美國的融資環境。」

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OpenAI 依靠多種金融工具持續投入,而矽谷大廠也普遍提高年度資本開支。

數據顯示,Meta、Google、亞馬遜與微軟 (MSFT-US) 四家公司 2025 年 AI 資本支出合計近 3000 億美元,2026 年將持續增長,預計超過 4000 億美元。

高盛董事總經理兼資深交易員莫拉維指出,科技公司的資本投入如同巨輪,啟動和停止均需時間,短期業績並不足以改變整體趨勢。

奧特曼也表示,激進的算力投入是基於下一代 AI 模型的潛力,「僅依靠現有模型,我們無法走得這麼遠。」

隨著市場對具有思考與推理能力 AI 助手的期待升高,輝達市值已突破 4 萬億美元。若 AI 未來能在醫療、核心勞動力或生命科學上帶來突破,將創造數萬億美元規模的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蘋果 (AAPL-US) 也剛開始在 AI 領域發力,擁有超過 20 億活躍用戶,其成長潛力仍待開發。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

#營收創高股

section icon

鉅亨講座

看更多
  • 講座
  • 公告


    Empty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