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華爾街老將示警:AI交易命運繫於OpenAI 失靈恐爆債務泡沫

鉅亨網編譯余曉惠


重量級科技公司今年來斥資近 4000 億美元發展人工智慧 (AI),明年預料還會有數千億美元資金湧入,但一名華爾街老將警告,AI 交易的命運日益依賴單一的表現,如果這家公司失手,市場可能面臨痛苦的調整。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華爾街老將示警:AI交易命運繫於OpenAI 失靈恐爆債務泡沫 (圖:Shutterstock)

這家公司就是 OpenAI。Baird 執行董事 Ted Mortonson 表示,「他們需要錢才能讓這齣戲繼續演下去」,該公司自由現金流「嚴重」為負,卻同時大舉支出,例如今年 5 月斥資 65 億美元,收購 iPhone 設計靈魂艾夫 (Jony Ive) 創辦的新創公司 io。


MarketWatch 報導,三年前靠旗下聊天機器人 ChatGPT 的問世,OpenAI 點燃了 AI 浪潮,上周則是成為數十億美元新協議的核心,再次鞏固自己在 AI 熱潮中的地位。

儘管這些交易顯示市場對 AI 的信心,但部分華爾街人士擔憂,科技公司為了避免在 AI 軍備競爭中落後而被迫砸錢,可能會形成一個債務泡沫。

舉例來說,甲骨文 (ORCL-US) 近日發行 180 億美元公司債,將用於興建資料中心,以支持與 OpenAI 達成據悉價值 3000 億美元的協議。此外,為 OpenAI 提供 AI 基建的合作夥伴 CoreWeave(CRWV-US) 也在本周四宣布擴大雙方合作,但其實 CoreWeave 財務槓桿相當高,淨負債與 EBITDA 比率已達 5.1 倍。

恐爆債務泡沫

另一方面,Alphabet(GOOGL-US) 和微軟 (MSFT-US) 曾被視為「自由現金流製造機」,但隨著兩家公司加碼投入 AI,該指標也開始惡化。

各大雲端巨頭今年合計將為 AI 投資 3800 億美元,Mortonson 預測,此數字明年將升至 7000 億美元以上。

他指出,要滿足如此龐大的支出,唯一方式就是舉債。由於整個 AI 熱潮幾乎全押寶在 OpenAI 能否持續砸錢並成功,風險也因而產生。

Mortonson 說:「這一切的關鍵是 OpenAI,如果它跌倒,AI 交易也會跟著摔跤。」

他特別提到甲骨文本周發行 180 億美元投資級公司債券,形容這筆交易「很有創意」,因為這當中包含了 40 年期債券,但是科技業的前景通常難以預測。

他指出,在這些交易的樂觀假設下,市場可能正在醞釀一個「債務泡沫」。

更大的風險在於,OpenAI 的崛起已影響到科技業以外的公司——Mortonson 舉例,像開拓重公 (Caterpillar)(CAT-US) 和康明斯 (Cummins)(CMI-US) 等製造業與公用事業,也因 AI 浪潮受益。

他說:「假如 OpenAI 暫停舉債或無法取得債務融資,這些觸角延伸到各行各業的效應,將開始萎縮。」

GenAI 回報幾時到?

市場對 AI 的期望非常高:巨資串聯資料中心建設的各種新聞稿,正在推動股價,但何時帶來實際收入,仍然沒有確定的時間表。

Mortonson 強調:「關鍵是,要看到現金流和真正完工的資料中心。」他將此比喻為一場「電力接入的時間競賽」——比的是資料中心能電網並開始獲得供電的速度。但現階段,「如果這些公司不蓋資料中心,他們就完了。因此就算這代表需要舉債,還是有必要支出」。

顧能 (Gartner) 曾提出「Gartner 技術成熟曲線」,一個藉由視覺化展示技術如何隨時間成熟並獲得採用的常見指標。Mortonson 認為,科技業目前正處於 「膨脹期巔峰」(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 ——市場對 AI 的定價幾乎完美無缺,卻沒有人注意潛在的風險。

至於何時能看到生成式 AI 的投資回報?他認為還需要兩到三年。

吃電太兇,消費者恐反彈

當被問到會給投資人什麼建議時,Mortonson 只說了兩個字:「小心 (Be careful)」。

債務只是他保持謹慎態度的四個理由之一。

另一個原因是,美國的平均電價正在上升,讓消費者受到打擊。同時,資料中心建設速度「創歷史新高」,可能進一步壓縮民眾的可支配所得,導致反彈。

Mortonson 指出,有些人並不期待自駕車、加密貨幣或生成式 AI,卻被迫因為 AI 的龐大耗電導致電費上漲而買單。

Bernstein 分析師在周五的報告中也提出類似觀點,他們指出,美國電網過去 10 年電力需求「停滯」,但如今需求開始反轉上升。他們懷疑消費者很快就會把電價上漲歸咎於公用事業公司、雲端巨頭和政府。

Mortonson 與 Bernstein 分析師都提到,美國政界已開始注意到民眾對燃料與電力成本的抱怨。

華爾街目前尚不清楚,該如何把這種民意反彈納入投資預期。

零件短缺、散戶當沖

Mortonson 也擔心,一旦出現零組件短缺,AI 發展可能碰上瓶頸。

Mortonson 說:「輝達推動高效能運算架構的力道是前所未見的。這些技術才剛剛走向主流,而供應鏈尚未準備好。」

最後,他還提醒機構投資人與散戶交易行為之間的落差。

Mortonson 表示,他的機構客戶擔心市場可能暫停或修正,因此有一部分人已經開始賣出績優股。但市場仍然有點像一座「賭場」,許多散戶追逐高空單比率的股票,來博取短期獲利。

Mortonson 總結說:「在這些熱衷於當沖的散戶被洗出場之前,市場不會穩定下來。」

section icon

鉅亨講座

看更多
  • 講座
  • 公告


    Empty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