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進化下一站!阿里雲與輝達合作的Physical AI是怎麼回事?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上周在杭州雲棲大會的舞台上,阿里巴巴 (09988-HK)(BABA-US) 與輝達 (NVDA-US) 的一項合作宣布引發行業震動,阿里巴巴正式將輝達完整的 Physical AI(物理 AI) 軟體棧納入開發者選項菜單。這項技術性舉措,實際上標誌著 AI 從「虛擬世界」向「實體世界」跨越的關鍵轉折點。

物理 AI 的核心,是讓 AI 突破 2D 數位世界的限制,真正理解並操作 3D 實體空間。傳統 AI 擅長辨識影像、生成文字如辨識杯子、創作影像,卻無法判斷杯子的重量、材質,更無法計算抓取時的力道以避免液體潑灑,物理 AI 則不同,能像人類一樣感知物理規律,透過即時數據推理並執行動作。
黃仁勳將 AI 發展分三個階段:從感知 AI(理解圖像聲音) 到生成式 AI(創造文字圖像),再到現今的物理 AI(推理決策並作用於物理世界)。物理 AI 實現依賴三大技術支柱:世界模型建構三維空間認知(如物體幾何形狀、材質屬性),模擬真實交互(如剛體動力學、流體運動),具身智能控制器連接虛擬決策與物理執行(如機器人抓取時的力矩控制)。三者協同,讓 AI 從「紙上談兵」轉向「實戰操作」。
輝達對物理 AI 的探索始於 2021 年,歷經三年技術沉澱,已在去年輝達 GTC 大會上系統性闡述其願景。支撐物理 AI 的不僅是演算法,更是一個完整的技術生態:Omniverse 模擬平台生成海量物理交互數據,Isaac 機器人開發套件提供工具鏈,Cosmos 世界基礎模型優化場景理解。
為解決「模擬與現實差距」問題,輝達正透過 Sim-to-Real Transfer 技術,讓虛擬訓練的模型適應真實世界。
物理 AI 對算力需求極高,單一系統需數百個 GPU 核心即時運作,輝達為此開發 RTX PRO 伺服器和 DGX Cloud 平台,以分散式運算支援複雜物理推理。正如黃仁勳說:「物理 AI 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讓 AI 具備物理直覺,能在現實環境中安全、高效地行動。」
阿里雲將輝達物理 AI 軟體堆疊納入開發者生態,背後是對 AI 未來方向的清醒判斷。阿里雲智慧集團董事長吳泳銘指出:「生成式 AI 的最大想像力,不是做手機 App,而是接管數位世界、改變物理世界。」當前通義大模型雖開源 300 個以上的模型、下載量超 6 億,但其能力局限於文字圖像等 2D 訊息,缺乏對 3D 空間的物理理解。
引入物理 AI 技術棧,本質是推動通義大模型從「語言智能」轉型為「空間智能」。開發者可結合阿里雲基礎設施與通義的語言推理能力,加上輝達的物理模擬與控制技術,建構能在現實中操作的 AI 系統。這不僅填補阿里巴巴在實體互動領域的弱點,更搶佔 AI 從虛擬走向現實的關鍵制高點。
黃仁勳對物理 AI 的前景極為樂觀,認為它將催生逾 50 兆美元的產業變革,涵蓋 1000 萬家工廠、20 萬個倉庫、數十億台人形機器人及 15 億輛汽車。物理 AI 的應用已從工業機器人延伸至自動駕駛、物流倉儲等領域。傳統工業機器人需要人工重編程式萊因應環境變化,而物理 AI 機器人可自主適應零件偏移、形狀差異,效率提升數倍。
市場研究數據顯示,今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 3000 億美元,其中 AI 應用年複合成長率 21.9%,物理 AI 驅動的「智慧升級」,正成為製造業降本增效的核心路徑。
物理 AI 的發展並非坦途。技術層面,如何在複雜環境中穩定運作、降低算力成本以實現普及,仍是難題;仿真數據與現實場景的「差距」,需透過更精準的遷移技術彌合。安全更是核心。物理 AI 直接與現實交互,錯誤恐導致事故,輝達為此開發 Halos 全端安全系統,從訓練到部署全程管控風險。
阿里與輝達的合作,本質是 AI 生態的互補,前者提供算力基礎設施與大模型能力,輝達貢獻物理 AI 技術棧,共同推動 AI 從「看懂世界」到「改造世界」。
史丹佛大學教授、「AI 教母」李飛飛曾說:「無法建立 3D 世界模型,AI 就無法真正理解現實。」物理 AI 的落地,有望將重塑我們對「智能」的定義,它不再是螢幕裡的數位助手,而是能與人類並肩操作物理世界的「智能夥伴」。
從感知到生成,再到物理交互,AI 的進化正悄悄改寫技術與產業的邊界。阿里與輝達的攜手,不僅是一次技術整合,更是對「AI 如何改變現實」的集體探索。
當物理 AI 真正普及,人類將迎來的或許是一個機器能「動手做」、AI 能「實踐」的新時代。
- 2025降息周期,誰能決定美股走向?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