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阿里美股市值突破4200億美元!專家: ASI願景+通義模式+輝達合作 讓市場很買單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今 (25) 日早盤,港股權重股阿里巴巴(09988-HK)(BABA-US) 再漲近 1%,續刷 4 年新高,延續昨日在美股與港股的大漲氣勢,該電商巨頭分別在美股收漲 8.19% 至每股 176.44 美元,市值回升至 4206 億美元,港股更大漲 9.16%,市值突破 3.32 兆港元。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阿里美股市值突破4200億美元!專家: ASI願景+通義模式+輝達合作 讓市場很買單(圖:Shutterstock)

阿里巴巴單日市值大增近 3000 億港元是市場對其拋出「AI 戰略組合拳」的強烈回應,從提出「超級人工智慧 (ASI)」十年願景,到發布 7 款通義大模型更新,再到與輝達達成 Physical AI(實體人工智慧) 深度合作。


在昨日登場的雲棲大會現場,阿里巴巴執行長吳泳銘首次系統闡述面向 AI 時代的核心判斷,將其總結為「三大底層認知」,一是​​大模型是下一代操作系統,自然語言將成為編程語言,開發門檻趨近於零,軟體行業將被徹底改寫;二是超級 AI 雲是下一代電腦,全球最終只會留下 5-6 張承載智能算力的「超級雲」,阿里必須佔據一席之地;三是 Token 就是未來的電力,而算力作為基礎設施,阿里雲要做智能時代的國家電網。

基於這個判斷,阿里巴巴規劃了從 AGI 到 ASI 的三階段路線,先「學習人」(數位化人類知識,實現理解與推理),再「輔助人」(呼叫工具完成任務),最終「超越人」(即時與世界互動、自我迭代,突破人類智慧上限)。

支撐上述路線的是阿里巴巴正在推進的三年 3800 億 AI 基礎設施建設計畫,並明確表示將持續追加投入。

作為策略落地的核心載體,阿里通義大模型系列在雲棲大會上迎來 7 項關鍵更新,涵蓋大語言、多模態、程式設計、深度推理等全領域,其中旗艦模型 Qwen3-Max 性能超越 GPT-5、Claude Opus 4 等競品,躋身全球前三名,其指令 (Instruct) 與推理 (Thinking) 雙版本預覽版已在 Chatbot Arena 排行榜位列第三,正式版性能可望進一步提升。

更受業界關注的是,阿里雲與輝達達成的 Physical AI 合作,雙方將阿里雲 AI 平台 PAI 與輝達全套 Physical AI 軟體堆疊深度集成,為企業提供從資料預處理、模擬測試到模型訓練的全鏈路服務。

這項合作直接解決了具身智慧、輔助駕駛等「實體世界互動」應用程式開發的痛點,開發週期從「年」縮短至「月」甚至「週」,場景覆蓋機器人、自動駕駛等實體入口,補齊了阿里在「物理智慧」時代的關鍵短板。

阿里巴巴的 AI 轉型已獲國際資本用腳投票。方舟投資創辦人伍德旗下 ETF 周一 (22 日) 合計買進阿里巴巴 ADR 約 1630 萬美元,為 2021 年 9 月以來首次加碼阿里巴巴。市場普遍解讀此舉象徵意義遠大於資金規模,且阿里巴巴已從「電商中概股」蛻變為「中國 AI 核心基礎設施」。

伍德的加碼也帶動多家海外基金跟進,形成「信心飛輪」,推動阿里巴巴 ADR 股價今年來累計上漲逾 110%。

專家指出,阿里巴巴的 AI 佈局本質上是參與全球 AI 基礎設施的「五朵雲爭霸賽」。目前競爭聚焦於四大面向;一是 GPU 話語權,輝達仍佔據全球 AI 算力 80% 以上份額,中國玩家需靠「存量算力 + 國產替代」突圍,二是能耗與綠電,三是 Token 計費的網絡效應,超級雲透過「批發價」黏住開發者與 ISV,形成贏者通吃;四是物理 AI 數據牆。

專家還說,背後也有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撐,像是大基金三期 3440 億元聚焦晶片製造、設備與材料,《數位中國建設規劃》明確支持 AI 晶片發展,國產替代加速推進。儘管 AI 晶片開發週期長 (ASIC 需 12-24 個月、GPU 需 2-3 年)、技術挑戰大 (製程、驗證、IP 復用),但國產化率不到 20% 的空間,仍給華為昇騰、寒武紀等企業留下突圍機會。

阿里巴巴的 AI 策略,本質是一場「高風險、高回報的萬億賭局」,用「十年 10 倍能耗、兆億級算力投資」換取「超級 AI 雲」的入場券。

目前,阿里巴巴已透過技術突破 (Qwen3-Max)、生態綁定(攜手輝達合作)、資本認可(伍德的加碼) 構建起壁壘,但要真正成為「AI 時代的 Android」,仍須應對模型持續迭代、物理 AI 落地、全球競爭等挑戰。

對阿里巴巴而言,這場賭局的回報不僅是市值的重估,更成為「智能時代國家電網」的長期價值。當超級 AI 雲承載起全球的智能算力需求,阿里將不再是電商公司,而是「AI 基礎設施的水電煤」,這或許正是市場願意為阿里「AI 故事」買單的核心原因。

section icon

鉅亨講座

看更多
  • 講座
  • 公告


    Empty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