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摩根士丹利:人形機器人2050年收入達5兆美元、存量突破10億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在全球加速投入人形機器人技術之際,中國正全面推動應用落地、融資與政策支持三大面向,試圖建立完整產業鏈生態;與此同時,美國則由特斯拉 (TSLA-US) 領軍,持續深化核心技術研發。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摩根士丹利:人形機器人2050年收入達5兆美元、存量突破10億。(圖:REUTERS/TPG)

根據摩根士丹利在最新報告《Humanoid Horizons: An Adoption Race》,儘管美中兩國在策略重點上有所區別,雙方皆正以各自方式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邁入商業化新階段。


該行預估,至 2050 年,人形機器人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年收入 5 兆美元、存量突破 10 億台的水準。

中國發力落地應用,美國聚焦技術研發

摩根士丹利指出,當前人形機器人產業正從 「概念炒作」 轉向 「落地進展」,中國在應用、融資和政策支援上全面發力,美國則以特斯拉為核心推進技術更新。

中國企業如 Agibot、Unitree 和優必選 (09880-HK) 近期陸續公布高額訂單,總值數千萬美元,展現市場需求回溫跡象。預計從 2025 年下半年起,應用場景將成為中國市場的主要成長引擎。

與此同時,美國特斯拉也持續推動技術創新。其最新一代人形機器人 Optimus Gen 3 預計將於年底亮相,雖然規模化生產或延至明年,但馬斯克仍堅持五年內達成年產百萬台的目標。該機器人靈活性接近人類水準,並將搭載語音助手 Grok。

資本湧入中國市場,IPO 成為新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各大機器人企業近期接連完成融資,頭部企業啟動 IPO 進程,大額投資和產業資本入場成為常態。

如,Unitree 最新一輪 C 輪估值達 12 億元人民幣,自 2020 年以來保持獲利紀錄,並計畫最快於 10 月申請上市。

同時,京東集團 (JD-US) 也大舉投資機器人產業,宣布三筆戰略入股案,並將其自研 AI 模型 JoyInside 整合進未來機器人產品中。

優必選與越疆科技 (02432-HK) 等企業也成功募集數十億港元,用於技術升級與產能擴張。

6 月,中國人形機器人相關企業共完成 26 筆投資交易,創下單月紀錄。7 月熱度不減,例如 Galaxea 完成超 1 億美元融資。

技術加速演進 中美各擅勝場

在技術層面,中美兩國企業則各有亮點。

中國優必選推出 Walker S2,為全球首款支援自動換電的機器人,實現 24 小時連續作業;Robotera 的 L7 擁有 55 自由度,可執行跳躍與街舞等高難度動作。字節跳動開發的 GR-3,則能以語音學習並執行清潔、分揀任務。

美國方面,特斯拉的 Gen 3 機型主打近人類等級靈活性,已整合自家 AI 語音技術。另一家機器人企業 Figure 則研發出能量密度提升近一倍的電池組,大幅降低成本並整合於機器人軀幹內部。

市場表現:Humanoid 100 指數跑贏多數基準,個股分化顯著

自 2025 年以來,摩根士丹利編制的「Humanoid 100 指數」上漲 11%,優於標普 500 指數、MSCI 歐洲與台灣指數,但略遜於中國與韓國市場。

其中,美國 MP 材料 (MP-US) 股價漲幅高達 149%,中國金力永磁 (300748-CN) 、雙林股份 (300100-CN) 與小米 (01810-HK) 也位居前列。

反觀日本 Harmonic Drive Systems、中國拓普集團 (601689-CN) 與韓國 Rainbow Robotics 則出現明顯回落。

摩根士丹利指出,接下來幾個月將成為市場觀察重點。特斯拉財報與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揭示未來走向,而 8 月的世界機器人大會與世界人形機器人比賽則可能見證多款新品發表。11 月特斯拉股東大會也備受期待。

中國政策與資金雙重加持 建立產業護城河

與此同時,中國已將人形機器人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央與地方政府同步出台鼓勵措施。

2025 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具身智慧」,並由優必選 CEO 出席國務院記者會,顯示政策層級重視。

多個地方政府設定明確目標,例如北京與張江計畫在 2027 年部署 1 至 2 萬台機器人,武漢更推行「雙邊補貼」政策。目前累計產業資金規模已超過 1,870 億元人民幣,北京、深圳與上海分別設立千億級產業基金。

長期市場預測:2050 年市場價值上看 5 兆美元

摩根士丹利預估,至 2050 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存量將達 10 億台,年產值突破 5 兆美元。

預測顯示,中高收入國家將是未來應用主力,包括中國與美國。

  • 2036 年累計應用約 237 萬台(佔最終存量 2%),高收入國家(含美國)佔 74 萬台;
  • 2044 年累計達 4.28 億台(42%),中高收入國家(含中國)佔 2.43 億台;
  • 2050 年達 10 億台,中國所在的中高收入國家佔 50.4 億台(50%)。

而在市場規模方面,摩根士丹利預估,2035 年約 2,110 億美元,2040 年 1.2 兆美元,2050 年 5 兆美元(約 2024 年全球前 20 大車企收入總和的 2 倍)。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