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根經濟學2.0重演?美共和黨複製「舉債驅動成長」模式 專家示警:硬著陸機率翻倍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儘管美國民主黨眾議員強力阻擋,但共和黨掌控的眾議院在美東當地時間周四 (3 日) 還是以微弱優勢表決通過了參議院版本的《大而美法案》,接下來這一法案將被提交川普簽字成為法律。

這項被美國總統川普政府稱為「經濟刺激藍圖」的立法引發巨大爭議。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 (CBO) 計算,上述法案將在未來十年新增超過 3 兆美元國債,持續擴大財政赤字規模。
《大而美法案》核心內容包括將川普時代減稅政策永久化,大幅增加國防與邊境安全支出,同時削減醫療補助等社會福利項目。
在個人稅收方面,新法案永久鎖定 2017 年《減稅與就業法案》的稅率結構,將標準扣除額提升寫入法律,廢除針對高收入群體的 Pease 限制 (對高收入納稅人項目化扣除的總體限制),轉而實施更溫和的替代機制。兒童稅收抵免政策獲得永久性加強,合格商業收入抵扣比例也固化為 20% 的長期折扣。
企業稅條款同樣體現「永久化」特徵。設備支出「100% 即時折舊」政策被無限期延長,中小企業設備採購免稅額度提升至 250 萬美元。研發支出稅收抵扣規則強化,讓部分企業追溯適用新規。面向社會責任的企業獎勵措施,包括帶薪家庭假稅收抵免、新市場稅收抵免等均轉化為長期制度。
《大而美法案》也創設多項永久性條款,教育貸款免稅稅待遇、非逐項慈善捐款抵扣機制、Form 1099-K 申報門檻調整等,最具爭議的是新設「川普帳戶」未成年儲蓄計劃,其設計隱含轉化為長期制度的潛在可能。
專家警告,此舉將加劇美國本已嚴峻的財政狀況。當前美國債務利息支出已達 1990 年代以來最高水平,通膨壓力持續存在,利率水準遠高於疫情時期。根據估算,新增債務將使未來十年利息成本再增加數兆美元。
分析師指出,共和黨此舉意在重建財政談判基準。透過將減稅政策永久化,剝奪未來民主黨政府調整稅收政策的空間。類似 1981 年雷根減稅案例,共和黨可能期待在財政危機中迫使民主黨接受福利改革和消費稅調整。
值得關注的是,《大而美法案》刻意迴避兩黨共同承擔財政責任的原則。在小布希時期,兩黨曾就減稅政策延期進行博弈,而此次共和黨單方面立法則讓未來任何財政調整都必須在更不利的起點上進行。這種策略可能重塑美國稅收政治的基本格局,將財政平衡的責任更轉嫁給民主黨。
經濟學家也擔憂,這種「財政鬥雞」式的對抗最終恐導致雙輸局面,讓美國經濟面臨更大不確定性。在債務規模突破 34 兆美元的當下,如何平衡短期刺激與長期財政可持續性,成為美國決策者面前的嚴峻挑戰。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