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搶奪剩餘資源」MIT經濟學家:AI最可怕的威脅不是失業而是技能貶值
鉅亨網編譯王貞懿
據《商業內幕》周四 (3 日) 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大學(MIT)經濟學教授、經濟學家 David Autor 警告,AI 重塑勞動市場的真正威脅不是失業,而是技能價值崩潰。他預測可能出現電影「瘋狂麥斯」情境,即人人都有工作但薪水微薄,為剩餘資源競爭。

他在周三接受「Possible」播客訪談時發出警告,該節目由 LinkedIn(LNKD-US) 共同創辦人 Reid Hoffman 主持。
Autor 警告,快速自動化可能帶來一個新世界,那裏人們仍有工作存在,但曾經創造能創造合理薪水的技能變得廉價且商品化。
技能貶值比失業更可怕
Autor 表示:「在我看來,更可能的情況更像《瘋狂麥斯:憤怒道》,每個人都在競爭少數不受某個軍閥控制的剩餘資源。」該電影描述的是一個反烏托邦,呈現後崩潰世界的稀缺和不平等。
雖然多位經濟學家和科技執行長擔心 AI 可能取代數百萬工人,Autor 認為真正的損害是讓有價值的技能變得不值錢。
從高技能到低薪服務業
他以打字員、工廠技術員甚至計程車司機為例,這些都是曾經的技術性、高薪工作,但科技已經讓它們降級或在某些情況下被取代。
「過去打字是非常有價值的技能,現在不太是了。」他說,這不意味著人們會失業,相反的,許多人可能轉入薪資較低的服務業工作,如餐飲服務、清潔、保全等,上述工作所需要得培訓少且薪資微薄。
Autor 解釋,自動化有兩種可能:一是幫你處理雜務,讓你專心做最擅長的事,提升工作層次;二是把專業的部分交給機器,只留下最基本的工作給人做,讓工作變得更低階。
企業求才標準改變
Autor 的擔憂日益反映在企業界。Salesforce(CRM-US)5 月研究預測,隨著 AI 快速普及,23% 的工人將在未來兩年內轉換工作,即使留在原職位的員工也會看到工作內容改變。
同時,科技主管越來越重視適應性、創造力和使用 AI 工具的能力,而不僅是技術專業化。
為了避免科技擴大不平等的未來,Autor 表示我們必須有意識地設計 AI 來支持工人。
Autor 引用哲學家朋友 Josh Cohen 的話表示,「未來不是預測練習——它是設計練習,你正在建構它」,因此突破困境不僅是運氣問題,而是做出良好集體選擇的問題,這極其困難。
聚焦醫療與教育
對 Autor 來說,最佳起點是將 AI 聚焦在能發揮最大效益的地方:擴大醫療、教育和有意義工作的機會。醫療和教育占美國 GDP 的 20%,其中很多由公共資金支持,這正是 AI 可以發揮巨大幫助的絕佳機會,其他工具都做不到這一點
他表示,這些事情其實都做得到,「如果我們不去做,不是因為技術上做不到,而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去落實這些可行的計畫。」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