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報告震撼市場 95%企業生成式AI投資無回報
鉅亨網編譯羅昀玫
麻省理工學院 (MIT) 分支機構的一份報告成為美股科技股週二 (19 日) 拋售的原因之一,拖累輝達 (NVDA-US)、Palantir、Arm (ARM-US) 等主要科技公司,並動搖市場對 AI 前景的樂觀情緒。

MIT 報告發現,高達 95% 的組織在生成式 AI 方面的投資回報為零。絕大多數計畫並未產生可衡量的利潤或影響。這項發現嚴重削弱了投資者對 AI 慧驅動型成長的信心。
這份 MIT 報告再度引發外界對生成式 AI 產業是否步入泡沫的質疑,也讓投資人開始重新評估相關科技股的真實估值與潛在風險。
近日,AI 教父阿特曼 (Sam Altman) 示警,產業資金狂潮恐釀泡沫,AI 競賽非零和遊戲。
OpenAI 執行長阿特曼 (Sam Altman) 近期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當前 AI 產業正面臨過度投資與市場過熱的風險。他直言,近期湧入 AI 新創企業的龐大資金潮,可能重演 1990 年代的網路泡沫,這一擔憂也呼應市場上日益增強的謹慎情緒。
儘管 OpenAI 在 2025 年預計實現超過 200 億美元的年經常性營收,但奧特曼坦言公司仍處於未獲利階段。加上新一代 AI 模型 GPT-5 上市後市場反應未如預期,使他對產業前景轉趨保守。
包括阿里巴巴共同創辦人蔡崇信、橋水基金創辦人達里歐 (Ray Dalio),以及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Torsten Slok 等多位產業領袖近期均表達對 AI 泡沫的擔憂。
除此之外,估值過高也是造成科技股拋售的原因之一,那斯達克 100 指數本益比為未來 12 個月預期利潤的 27 倍,幾乎比其長期平均高出三分之一。
Vital Knowledge 創辦人 Adam Crisafulli 在給客戶的報告中寫道: 「從根本上來說,過去幾天出現了一些科技業的危險訊號。」CoreWeave 股價在財報發布後下跌,以及中國警告科技公司避免購買輝達晶片,都是導致投資人悲觀的因素之一。
那斯達克指數週二 (19 日) 收跌 1.4%,創下 8 月 1 日以來最大單日跌幅。軟體公司 Palantir (PLTR-US) 股價暴跌 9.4%,晶片設計商 Arm 下挫 5%。相較之下,標普 500 指數跌幅相對溫和,收低 0.7%。
MIT 報告細節
MIT 近日發表名為《生成式人工智慧鴻溝:2025 年商業 AI 現狀》(The GenAI Divide: State of AI in Business 2025) 的研究報告,揭示企業在部署生成式人工智慧 (Generative AI, GenAI) 過程中普遍面臨重大挑戰。
報告指出,高達 95% 的企業級生成式 AI 試點計畫,未能產生實質性的財務回報,顯示企業自建 AI 系統的推動成效普遍不彰。
該報告由 MIT 媒體實驗室旗下 Connected AI 主導,研究團隊透過對 150 位企業高層、350 名員工的深度訪談,以及對全球 300 項 AI 部署案例的分析,發現僅有 5% 的生成式 AI 試點專案能成功推動營收增長,絕大多數專案仍停留在概念驗證 (POC) 階段,無法擴展至大規模應用。
MIT 研究團隊指出,問題核心並非 AI 模型本身的效能不足,而是企業在導入過程中存在「工具與組織之間的學習落差」。
報告負責人 Aditya Challapally 強調,相較於如 ChatGPT 等靈活易用的消費級應用,企業級 AI 工具若未針對內部流程與系統量身打造,將難以整合進實際業務環境。
此外,報告也揭示企業在 AI 資源配置上的盲點。
超過一半的企業 AI 預算投入於銷售與行銷活動,然而真正能產出效益的應用場景,卻集中在後勤自動化與內部流程優化,例如業務外包替代、自動文件處理、知識管理與客服系統等領域。這種預算錯置導致高額投資無法兌現應有價值。
報告亦指出,具備專業背景且能將演算法研究轉化為實務解決方案的 AI 人才極度稀缺,加上企業在資料隱私與監管要求上的高度顧慮,使得許多生成式 AI 計畫在流程審批或法規環節受阻,進而無法推進至應用層。
儘管如此,MIT 研究團隊並未對生成式 AI 的長期潛力持否定態度,建議企業應聚焦於具備明確商業價值的應用場景,例如智慧客服、知識檢索與輔助程式開發等,同時採取小規模、可控且可量測的導入策略,循序漸進建立 AI 基礎建設與組織協作機制。
Challapally 強調,生成式 AI 的成功關鍵在於「業務與技術雙軌並進」,需將 AI 導入視為企業整體策略的一環,而非僅為科技部門的專案。唯有如此,AI 投資方能轉化為實際競爭優勢。
- 美股多頭!現金流布局關鍵在?聽蕭碧燕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