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豆腐、牛奶全是加工食物!這些「天然」反而毒,營養師揭吃少還胖2關鍵

早安健康


文/早安健康編輯部


不少人有著這樣的困擾:明明已經吃得很少,怎麼還是瘦不下來?推究原因可能是零食吃太多,殊不知零食、精緻食品如蛋糕等都是「超加工食品」,這類食品的特點就是高油、高鹽與高糖,經常吃,結果不難想像。

原型食物就不是加工食品?

「超加工食品就是一般民眾心目中認為的加工食品。」營養師林世航說,民眾認為只要不是食物的最原始型態就是加工食品,但事實並非如此,蘋果從樹上「被」摘取、甚至「被」清洗等都是加工,因此,消費者對加工食品的認知與實務界不同。

林世航進一步說明,「加工食品」的定義很廣泛,像是殺菌過的牛奶、添加凝固劑的豆腐、優格和冷凍蔬菜等都算是加工食品,但加工不一定都不好,牛奶殺菌就是為了食品安全。但天然食物若保存不當可能更危險,例如花生、黃豆和薏仁若保存不當可能產生黃麴毒素。

超加工是為了延食可食性、甚至提升營養

林世航不諱言隨著食品加工的技術提升,許多食物可能在加熱過程營養流失,在製作過程中加入強化的營養素,使它接近原始狀態,甚至為了消費健康需求額外添加營養素,例如國外已有穀片中加入葉酸以保護心血管的產品。

「再營養的食物,如果口感不好也很難吸引人去吃,不吃也就吃不到它的營養。」因此,營養與適口性也要兼顧。從整體性而言,各種優點與風險也要評估。

●理由 1:防腐劑抑制細菌孳生

林世航認為這是常見的誤解之一,食品添加物都是衛生福利部食藥署經過毒理試驗後,可能含有極微量毒性,但是人體可容許的範圍,核定認可的合法添加物。

●理由 2:抗氧化劑減少油耗味

油脂(例如植物油)容易產生油耗味,因而添加抗氧化劑;或是使用深色玻璃瓶降低氧化反應,但這會增加成本。也有業者雖不用抗氧化劑也不用深色瓶子,然而為了避免售價提高,使用不好的油品。所以,「添加物不等於不健康!」林世航再次強調。

●理由 3:滿足大眾口福

冰淇淋是許多人的最愛,但油水不相容,在製造過程需要加乳化劑,林世航提到坊間常見的手工冰淇淋強調不加乳化劑,其實是使用蛋黃,蛋黃就是天然的乳化劑;此外,手工冰淇淋是當天製造當天賣完,且銷售區域有限;但我們隨時可在超商買到冰淇淋吃,在運送過程為了防止因失溫而油水分離,食品業者為了維持一定品質,才需加乳化劑,終究都是以消費者能方便買到為考量。

●理由 4:有效成分低必需添加賦形劑

益生菌是常見的保健食品,常是以 500 毫克膠囊形式呈現,林世航舉例一顆 500 毫克的膠囊產品,益生菌 100 毫克便夠了,其他空間以麥芽糊精填充,麥芽糊精是澱粉分解後的產物;若是錠劑則會添加二氧化矽與麥芽糊精,方便加工。

此外,奶粉也是使用麥芽糊精,因為若是全牛奶,除了成本高,也不好溶化,沖泡時會結球。不過現在已有業者研發專利技術,可以生產全牛奶粉,但缺點就是貴!

●理由 5:天然未必真好,食安問題堪慮 

常在菜市場看見阿嬤擺攤賣香腸,強調自製最健康,完全不加亞硝酸鹽,林世航指出,肉類保存不當很容易出現肉毒桿菌,誤食會中毒;食品業者加亞硝酸是為了抑制肉毒桿菌;不過現在已有業者採用低溫抑菌措施取代。

吃加工食品,量與頻率才是關鍵

至於超加工食品在成分標示常見表列一堆食品添加物,這些合法的添加物彼此間是否會產生加乘作用,學界目前沒有定論,也缺乏研究。而食品添加物與癌症發生率增加有關的說法,林世航認為,除了食用的量與頻率外,最根本原因與正常的營養攝取有關,例如纖維質、抗氧化物等不足等。

高油、高鹽的洋芋片也經常被當成超加工食品看待,但若今天有食品業者改用健康的作法,例如採用健康的油脂、使用辛香料來減鹽、香菜取代人工香料等,是否就相對健康一點?林世航認為,超加工食品是不太好,但大家也要回到生活面,偶而吃一點無妨,但若是每天吃,或是今天吃洋芋片、明天喝珍珠奶茶、後天喝含糖飲料… 頻率太高才是健康殺手。

專家
林世航營養師
好食課營養師團隊

來源:《早安健康》7 月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早安健康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