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微銀行董事長回應曹彤離職:並非團隊不和

鉅亨網新聞中心


本報記者 黃傑 深圳報導

9月以來,關於微銀行的議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微妙的同業合作、首任行長的離職、新業務的上線,每個問題都已經被微以外的人解讀過無數遍。


9月24日,微銀行董事長顧敏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

之前的一天,在城商行年會上,顧敏就回答了數次微銀行將要做一家怎樣的銀行?“我們最終是要做一家有銀行牌照的互聯網平台,而不是用互聯網模式發展的銀行。”

除談到消費信貸和理財端的進展和創新外,顧敏亦沒有迴避曹彤離職一事。

談人事:和曹彤相似點頗多

9月21日在廈門,原微銀行行長曹彤的創業公司開業儀式上,顧敏也被安排演講,“兩個星期之前曹彤是微的合作伙伴,現在仍然是,我們之間會有各種各樣的合作。”

曹彤將其新事業聚焦到資證券化,按其解釋,新創立的廈門國際金融技術技術有限公司,要做的是專業資證券化技術平台,滲透至資定價、評級、交易的全流程。

“我們常覺得自己在創業,我實際是一半打工一半創業,但他現在選擇了一條更加完整的創業道路,我跟他之間能力很像,大家擅長的東西是差不多的。”顧敏在評價曹彤時稱。顧敏眼中這些相似的點包括:在複雜事物中找到問題關鍵、對於銀行最終發展方向。

“在創業階段,你的團隊互補是很重要的,團隊裏面過於偏同樣的能力,或者同樣的風格,反而會比較容易讓整個團隊走偏。但是這個不是曹彤要走的原因”。

既然志同道合,為什麼選擇離職再創業?

“我看過外界對於他離職的解讀。”互聯網銀行是有一些問題,但這被放大了,並不全面;團隊不和、被平安系包圍?其實大家講到平安系的時候忘記了一點,在微銀行高管團隊中,出身於招商銀行的人是多過平安的,把招行和中信的人加起來,可以占整個微銀行高管的一半。

對於新任行長人選的考慮,顧敏認為可以找到一個能力,或者性格方面更加互補的人。

這個人便是微銀行擬任行長李南青,講李南青如何互補之前,顧敏又強調性格和能力重合僅僅是現實問題,“曹彤要走的原因是他確實想去創業,大家也看到他創業了,而新行長上任,則確實考慮到互補的因素。”

在顧敏看來,新行長的風格是與自己完全相反的,顧敏做事急,而李南青較為穩重。“如果你把我看成一個往前沖的人,他會是一個在后面拉住我的人。”具體分工上,顧敏負責全面業務推進,李南青則更側重於后台管理。

互聯網銀行的管理模式是被議論多的話題,“傳統銀行目前都在探討部門銀行到流程銀行的轉變,而我們實際上是項目銀行制。”以微粒貸和App為例,在微銀行內部這兩個項目都是橫跨所有部門的項目,如分管消費信貸的副行長黃黎明即是微粒貸項目負責人,當項目成型后,這些扁平化的群體則成為獨立的事業部,如App項目成為財富管理事業部。

這在微銀行是常態的業務管理結構,也被認為是未來將持續的模式。

消費信貸:微粒貸+平台金融

9月23日,微銀行在深圳與優信二手車舉行了一個發布會,內容是“互聯網+”的汽車金融服務。

將消費信貸和理財作為基礎功能的微銀行,此前在消費信貸的領域只有微粒貸露出。微粒貸在本周上線微信端,這亦是其擴大規模的標誌。根據顧敏介紹,9月微粒貸將邀請300萬客戶,這相當於過去4個月的客戶數總和。

運行四個月,微粒貸貸款發放額不到30億元,余額不到20億元。由於採取邀請制放貸,微粒貸的規模較為可控,目前30天以上預期約為千分之三以下。

注冊資金較小的微銀行開業即確定負債同業批發的模式,微粒貸的模式則是通過合作銀行聯合放貸的模式,“貸款資金並非同業拆借,這是市場的一個很大誤會,真正放貸的是合作銀行,放貸進入他們的資負債表。”顧敏。

初期運作上,由於需要建立銀行信用,微銀行採取了聯合放貸模式,具體比例在2:8,同樣在風險分擔機制上,貸款額度的大小決定風險承擔大小。

除微粒貸之外,微銀行在消費信貸端最新動作在平台金融。相較於微粒貸嫁接與騰訊入口,平台金融的一大特點是嵌入在騰訊之外的場景中。顧敏將其定義為,用科技手段為特定場景提供金融服務。

“這對微很重要,有場景、用戶和數據的合作伙伴,我們可以將金融服務植入到他們的場景中去。”顧敏稱。騰訊內部的微粒貸加外部的場景金融,兩者構成了微銀行貸款端主要佈局,除車貸外,接下來將拓展至衣食住行等領域。

“我們將其定義為平台金融,車貸之外,我們還在進行大宗消費、裝修貸款相關的嘗試。”在顧敏的計劃中,平台金融的擴張不會太快,資金來源方面,初期均來自於自有資金,未來則會考慮重新回到聯合貸款模式。

理財品:金融淘寶模式

微銀行App上線來,一大爭議在於直銷銀行化的品形態,顧敏對此的回應是,微銀行希望這是永久性的代銷平台。

“期望過高和落差其實也有一些正面影響,比如品銷售歡迎程度在我們預期之外。”顧敏稱,實際上,由於在上線時高於同業的收益率,微銀行代銷品規模迅速上升,甚至一度造成系統擁堵。

對於收益較高的原因,此前副行長鄭新林曾介紹稱,除遴選業內較佳的品外,更為重要的原因在於較低的運營成本。“物理網點成本基本比傳統機構少80bp,另外代銷和管理費上我們也有降低,而不是提前准備資。”

在金融業集體進入資配置荒的當下,顧敏亦承認較高的收益難以維持,對微銀行而言,更為棘手的不是資荒,而是計劃中的品供給無法滿足需求,“這是內部找品能力的問題。”

顧敏亦透露,接下來除理財品的疊加外,微還計劃將品方(機構)搬上平台,做成理財淘寶模式。對於增加理財端粘性問題,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微銀行還計劃在一級理財平台上,嵌入二級金融資流轉平台。

這一平台的模式是,用戶在微銀行的合作機構中購買的理財品,可以在平台進行諸如質押融資、受益權轉讓等交易,目前主要在同業合作洽談過程中。

由於遠程開戶暫時無法落地,微銀行亦無法在平台銷售銀行理財品,這亦是微此前在同業合作中生摩擦的原因,顧敏亦坦承,這個不確定因素對微影響較大。

“我們並不認為這是針對我們,而是出於自身業務風險的考慮,這個時間目前為止仍在溝通中。”顧敏。對微而言,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如顧敏所言,則是遠程開戶的放開。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