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上升46個基點!中間價創階段新高、全球「去美元化」再添籌碼?
鉅亨網新聞中心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 7 月 23 日公布的數據,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 1 美元兌人民幣 7.1414 元,較前一交易日上調 46 個基點,創下 2024 年 11 月 5 日以來新高。
2025 年上半年,受美國關稅政策與經濟前景不明等因素影響,全球投資者紛紛減持美元資產,導致美元指數累計下跌 10.8%,創下 1973 年以來同期最差表現。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顯示,美元在全球外匯存底的佔比進一步降至 57.7%。而黃金、歐元和人民幣成為備受青睞的替代性「避險資產」。
美元疲弱 市場信心轉向人民幣
7 月 22 日與 23 日,人民幣連續升值,分別報 7.1460 與 7.1414 元,凸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穩健特性。
南華期貨宏觀外匯分析師周驥指出,這種「美元漲、中間價更漲」的非常規現象,為市場預期注入了一劑「穩定劑」,在一定程度上對市場關於人民幣匯率的升值或貶值預期產生了積極影響。
從政策傳導機制來解析,中國央行或傾向在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下建構「預期引導 + 隱性干預」的複合調控模式。具體來說,央行的政策操作呈現兩大特徵:
- 其一,在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定價規則中隱性運用逆週期因子,透過價差管理實現貶值壓力的平穩釋放;
- 其二,借助官方表態構建政策訊號傳導機制,強化市場主體對「匯率均衡水準」的認知錨定。
這種調控方式既避免了直接干預對美元與人民幣匯率市場功能的扭曲,也防止匯率超調對金融穩定造成衝擊。
人民幣內力助攻 匯率展現韌性
分析家普遍認為,面對全球金融市場的風雲變幻,人民幣之所以能展現強大的定力,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內生動力」是其維持穩健表現的根本原因。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指出,「自 6 月以來,在美元偏弱的背景下,人民幣匯率呈現『低波加韌性』的特徵。歸因來看,美元指數的趨勢性走弱、國內基本面托底和政策發力、央行穩匯率操作更加靈活、客盤結匯需求釋放等成為人民幣匯率韌性的重要來源。」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則表示,二季度穩增長政策效果顯現,疊加「搶出口」效應,促使經濟基本面「穩中偏強」,進一步穩固人民幣匯價。
此外,中國央行近期在穩定匯率方面的政策更具彈性,中間價引導策略向市場釋放出「以我為主」的明確訊號,即堅持以市場供需為基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維持人民幣匯率的彈性,借助價格機制促進市場供需平衡。
目前,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以及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這三者之間的價差顯著收斂,基本上達成了「三價合一」。
王青指出,中間價調控機制、及時有效的市場溝通,以及監管部門較豐富的外匯市場調控手段,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能維持低波動的重要因素。
人民幣受國際青睞 成儲備多元化核心選擇
國際貨幣金融機構官方論壇(OMFIF)最新發布的《2025 年全球公共投資者報告》顯示,美元已從去年「最受青睞的貨幣」排名下滑至第七位。 70% 的受訪者表示,美國的政治環境使他們對投資美元望而卻步,比例較去年翻倍。
預期未來十年,全球有 30% 的央行將增持人民幣儲備,特別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市場中,77% 的央行表達出增持意願。
自 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人民幣國際化穩步推進,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並在 IMF 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中排名第三。
國際貨幣格局變遷 美元地位漸受挑戰
儘管美元在可見未來仍維持主導地位,但其作為國際結算與儲備貨幣的地位恐難以長期維持高位。
不過短期內,歐元與人民幣仍面臨各自挑戰。歐元因歐盟缺乏統一財政政策,其信用與穩定性易受影響;人民幣則因中國為順差國,在全球貨幣流通中存在「輸出限制」。
- EBC全球百萬美金交易大賽 立即體驗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