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吋大螢幕手機要來了!專家:三大升級趨勢 2026年將是手機的「大」年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2026 年被業界普遍視為高階智慧手機市場的「大」年,而「大」不僅指向產品力的全面提升,更體現在螢幕、影像、電池三大核心配置與型態的顯著突破。這場由技術迭代引發的升級浪潮,既預示著使用者體驗的三重飛躍,也暗藏成本與市場策略的挑戰。

自三星 Galaxy Z Fold 系列開啟折疊螢幕時代以來,經過六年迭代,大折疊產品形態已趨成熟,展開厚度約 4mm、折疊後 9mm,機身控制在 250 克內,摺痕幾乎不可察覺。2026 年,蘋果、三星、華為三大巨頭的動作將把折疊螢幕熱度推向新高峰。
三星今年 12 月將發表的三折手機 Galaxy Z TriFold 引發關注。這款裝置展開螢幕達 10 英寸,採用三塊厚度不均 (3.9 至 4.2mm) 的面板,折疊後為 6.5 英寸,厚度 12.1mm,略薄於華為 Mate XTs 的 12.9mm,折疊方式捨棄華為的「Z」字形,採用類似「G」字的雙內折方案,無法呈現雙折疊形態。
專利資訊顯示,三星 Galaxy Z TriFold 搭載三顆獨立電池,總容量 5,600mAh,配合多軌鉸鏈結構,實驗室測試可承受超 60 萬次摺疊。性能上,Galaxy Z TriFold 預計採用高通驍龍 8 至尊版,支援 100 倍數位變焦及升級反向充電。儘管初期僅登陸亞洲、美國等部分地區,售價約 440 萬韓元 (約 10.3 萬台幣),但作為第二款三折疊機型,三星的入局標誌著折疊螢幕從「實驗田」向主流市場邁進。
華為今年推出的 Mate XTs 被視為「半代升級」,真正的重磅產品或留待明年,外界期待其在厚度、鉸鍊及續航上的突破。
至於最受矚目的仍是蘋果首款折疊 iPhone。知名蘋果爆料人 Mark Gurman 透露,設計可能類似「兩支 iPhone Air 並排」,外螢幕約 5.5 英寸,內螢幕為 1.4:1 寬屏比例 (接近華為 Pura X),尺寸恐在 7.8 英寸左右。
儘管售價高昂,但憑藉蘋果的品牌號召力與市場教育能力,這款機型或成折疊屏普及的關鍵推手,甚至吸引更多廠商加入三折疊賽道,將手機物理屏幕邊界推向曾屬平板的 10 英寸量級。
影像領域的「大」升級則聚焦於硬體與技術的雙重突破。隨著小米 17 Ultra 可能在今年內發布,OPPO Find X9 Ultra、vivo X300 Ultra 跟進至明年 3 月、4 月,高階影像旗艦的競爭進入白熱化。
專家指出,核心趨勢包括更大底感測器、更高動態範圍及超高像素,索尼新一代 LYT-910 感測器 (1/1.1 吋、2 億像素、支援 LOFIC 技術) 恐成主流選項,小米 17 Ultra 則可能搭載國產 1 吋豪威 OV50X。
LOFIC(橫向溢出整合電容) 技術是最大亮點,類似「水杯接水」,傳統感應器動態範圍有限,強光下易丟失高光細節;LOFIC 相當於為每個像素增「副杯」,容納溢出的光線資訊,保留更多明暗細節,實現單幀 HDR,大幅提升複雜光線下成像質量,結合大底與高像素,移動影像正式進入「硬體趨同、體驗決勝」階段,未來競爭將依賴科技累積與影像美學沉澱。
此外,電池的「大」則直擊使用者痛點。受惠於矽碳電池技術突破,手機電池容量近年快速攀升。今年上半年 6000mAh 成主流,下半年旗艦普遍 7000mAh 以上。
明年,榮耀、真我、小米均打算推出 10,000mAh 電池,先從中低階試水,再向高階滲透。若此目標實現,長期困擾使用者的電量焦慮或迎終結。不過,對折疊螢幕、影像旗艦等空間受限機型而言,電池能量密度的提升比單純擴容更為關鍵。
但「堆料」背後的隱憂是漲價。隨著中國國產廠商跟進 iPhone 17 Pro 的堆疊策略,加上全球快閃記憶體價格飆升,2026 年手機成本壓力加劇,高規格機型 (如 24GB+1TB 版本) 供應可能減少。
業界人士指出,參數堆砌僅是基礎,真正決定品牌生命力的,是將硬體優勢轉化為生態、文化、體驗等綜合競爭力。2026 年的高階手機「大」戰,最終考驗的仍是廠商如何用科技創新為用戶創造不可取代的價值。
延伸閱讀
- 特斯拉傳與三星SDI就能源儲存系統電池供應達成初步協議
- 蘋果iPhone 17熱銷!出貨量逼近三星、創下有史以來最好第三季業績
- AI帶動換機潮 全球智慧手機Q3出貨量年增2.6%
- 三星電子乘AI浪潮 Q3獲利逾三年最佳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