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台積電乘AI浪潮大漲 主動型基金面臨「想追也追不到」問題

鉅亨網編譯余曉惠

對 AI 的強勁需求正在推升台積電 (TSM-US)(2330-TW) 股價,但也讓一些基金經理人陷入績效不佳的風險裡,因為台積電不斷成長的市值,讓他們受到投資組合集中度的限制。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台積電乘AI浪潮大漲 主動型基金面臨「想追也追不到」問題 (圖:Shutterstock)

彭博報導,這家全球最大晶片製造商乘著 AI 浪潮,在台北交易的股價今年累積大漲 36%,在一些重要指數的權重達到歷史新高。


這讓一些受到單一持股上限限制的主動型基金感到頭痛,根據彭博彙整的資料,至少有 1000 億美元的基金追蹤 MSCI 亞太及新興市場指數,另外還有約 50 億美元試圖跟上台灣加權指數 (TAIEX) 的資金,都受到影響。

法國巴黎資產管理亞洲公司的資深投資組合經理人 Roxy Wong 說:「我們的台積電配置一直不足,但這無關乎主觀看法,而是有結構上的限制。對我們來說,真正的風險反而是配置不足。」

台積電目前在台灣加權指數占了將近 43%,而在 MSCI 新興市場指數 (MSCI Emerging Markets Index) 和 MSCI 亞太 (日本除外) 指數 (MSCI Asia Pacific Excluding Japan Index) 的權重,達到將近 12%。

和許多基金一樣,Wong 的基金須遵守歐盟針對可跨國銷售基金制定的「UCITS」規定,單一個股最多只能占投資組合的 5%、特定情況下可放寬為 10%。台灣主管機關也把基金的單一持股比重上限定在資產淨值的 10%,不過目前正在討論放寬限制。

這類規定可能讓主動型基金的經理人難以跟上大盤的變動,想要打敗大盤也更加困難。反觀被動型基金,不管在歐盟還是台灣的規定下,單一個股比重的上限都較為寬鬆。

類似情況也出現在其他地區的金融市場,例如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 (BABA-US),以及南韓的三星電子。但由於台積電是否亞洲唯一一檔市值破兆美元的公司,因此這個問題在台積電身上特別明顯。

一些經理人因此轉戰期貨或選擇權等衍生性商品,對指數變動避險。有一些人則選擇提高台積電價值鏈企業的投資比重,例如鴻海 (2317-TW) 或日月光 (3711-TW)。

瀚亞投資 (Eastspring investments) 經理人 John Tsai 說:「對投資組合經理人來說,持有指數中權重這麼高的大型成分股,確實很有挑戰性。我們不得不考量其他高度相關、且具備相同基本面驅動力量的股票,並建立部位,試圖複製一定程度的曝險。」

但這個策略會產生的問題之一是,雖然替代標的有同樣的 AI 基本面利多,但卻不一定擁有和台積電同等的獲利品質或企業韌性。台積電因為是先進晶片製造的領導者,因此擁有強大的定價權。

法巴的 Wong 說,很難找到能和台積電有同樣市場地位、成長軌跡和穩定性的公司,而且這個狀況短期內似乎是無解的,原因在於,隨著權重提高,投資部位配置不足的差距就會繼續拉大。

(本文不開放合作夥伴轉載)


.


section icon

鉅亨講座

看更多
  • 講座
  • 公告



    Empty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