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車三巨頭利潤崩盤!福斯、BMW、賓士前三季度利潤暴跌46%
鉅亨網新聞中心
曾經在全球市場叱吒風雲的德國汽車工業,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

根據德國《商報》基於最新季度報告的計算,德國汽車三大巨頭福斯(Volkswagen)、賓士(Mercedes-Benz)和 BMW 在前九個月的合計利潤暴跌了 46%,從去年同期的 329 億歐元急劇萎縮至 178 億歐元。
這項數據的發布,正值 BMW 作為最後一家車企公佈中期業績之際,確認了整個德國汽車業的嚴峻形勢。
利潤大幅下滑的背後是多重挑戰:在全球最大的中國市場,價格競爭異常殘酷;而在第二大市場美國,懲罰性關稅正在不斷侵蝕利潤;在歐洲,經濟疲軟也拖累了汽車需求。
此外,三家車企的平均 EBIT 利潤率已降至 4.1%,遠低於去年同期的 7.3%,而幾年前,高層們還曾憧憬兩位數的回報率。
BMW、奔馳、福斯獲利表現分化:福斯滑入虧損區
在三大車企中,規模最大的福斯集團受創尤為嚴重,由於跑車子公司保時捷(Porsche)的困境,其在第三季度首次自新冠疫情以來滑入虧損區,前九個月僅實現 54 億歐元的利潤,利潤率僅有 2.3%。
相較之下,BMW 以 81 億歐元的利潤居首,賓士則錄得 43 億歐元。不過,賓士是三家中唯一一家,2025 年所有主要市場的汽車交付量都低於去年。
BMW 首席執行長齊普策(Oliver Zipse)雖認為行業並未面臨根本性擔憂,但 BMW 仍預警業績可能低於預期。
全球銷量數據顯示,福斯、賓士和 BMW 在前三個季度共售出約 950 萬輛汽車,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相比 2019 年仍下降了 17%。
德國車企僅在經濟停滯的歐洲市場實現銷量增長,而在中國和美國這兩個增長市場,銷售量卻都在下滑。
中國:毀滅性價格戰與電動車型平庸
在中國市場,德國車企前三個季度的銷售量相比去年同期減少了近 8%。
分析師指出,中國市場的毀滅性價格競爭和產能過剩是主要原因。特別是德國高階品牌的電動車型,在中國消費者看來外觀和技術顯得平庸,且深受富裕客戶觀望情緒的影響。
BMW 因中國市場嚴峻,已略微下調全年預測,並需從財政上支援當地經銷商網路。
集團預計,中國市場的銷量在 2026 年前仍將停留在今年水準。賓士則計畫將更多新車型轉向「在中國為中國」本地化生產以控製成本。
美國:懲罰性關稅侵蝕數十億歐元利潤
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的汽車分析師 Horst Schneider 直言:「當前利潤率下滑的主要推手是美國關稅,而不是中國。」
福斯集團估算,今年美國關稅帶來的損失將高達 50 億歐元。沒有美國工廠的奧迪和保時捷受影響最深,僅奧迪一項,到年底關稅就將造成 13 億歐元的損失。福斯正考慮在美國興建工廠。
賓士和 BMW 因擁有大規模的美國工廠,影響相對較小。然而,賓士乘用車部門在第三季度的調整後銷售利潤率為 4.8%,如果剔除美國關稅,本可以達到 6.3%。
同時,BMW 的利潤率也被關稅壓低了約 1.5 個百分點。如果沒有關稅,今年稅前利潤甚至會高於去年。
德國車企電動轉型戰略搖擺:兩頭燒成本高昂
除了市場挑戰,電動轉型戰略的反覆搖擺也拖累了福斯和賓士。
保時捷取消了其雄心勃勃的電動化目標,延遲新電動車型推出,轉而繼續依賴燃油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賓士也已放棄在本十年末只銷售電動新車的目標。
這種燃油車、混合動力車和電動車的「同步推進」戰略,導致資本密集度急劇攀升。例如,保時捷因戰略調整,今年預計將額外支出約 31 億歐元。
相較之下,BMW 幾年前選擇的技術開放策略開始顯露成效,慕尼黑公司已度過與未來車型家族「新世代」(Neue Klasse)相關的投資高峰期,得以逐步減少研發支出。
從全球範圍看,德國車企在前三個季度售出約 110 萬輛電動汽車,雖然比去年同期增長了超過五分之一,但純電動車型的佔比仍僅為 12%。
成本控制與自救:裁員與節省目標
面對財務壓力,福斯和賓士的成本控制壓力不斷增大。
分析師指出,未來的利潤增長只能依賴更低的成本,「如果沒有明顯的效率提升,就不會有全面的業績反彈。」
儘管危機重重,整個行業仍寄希望於新車型的推出,特別是電動車型。福斯計畫推出價格親民的電動小型車 ID.Polo,而賓士和 BMW 各計畫到 2027 年推出約 40 款新車型,以期在技術層面趕上中國競爭對手,並期待如 BMW「新世代」等新平台能帶來逆轉。
聯合投資(Union Investment)的分析師 Moritz Kronenberger 認為,汽車製造商的財務狀況將逐步改善,「谷底已經觸底」,雖然汽車業仍在持續的風雨中前行,但最猛烈的風暴已經過去。
- 11/19跟著阿格力掌握日本商社投資契機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