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泡沫會破嗎?現金流等數據已在報警 專家:所有人意識到時最不可能破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全球 AI 投資熱潮持續升溫之際,市場對「AI 泡沫」的爭議也日趨激烈,投資人 Deedy Das 近日整理當前估值最高的 15 家 AI 新創企業數據,揭示出行業背後的瘋狂與隱憂。

Das 指出,OpenAI 以約 5000 億美元估值穩居榜首,xAI、Anthropic 緊隨其後,而 Figure AI、Safe SuperIntelligence(SSI)及 Thinking Machines Lab 零收入、零產品、無具體計劃,估值仍分別達 390 億、320 億及 120 億美元,躋身「超獨角獸」行列,引發專家對泡沫嚴重性的質疑。
榜單顯示,華盛頓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佩德羅 · 多明戈斯直言,SSI 的估值「最荒謬」,這些企業的融資邏輯幾乎未體現風險,但技術失敗的可能性始終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市場對 AI 未來的樂觀預期已近乎「完美執行」的假設。微軟雖擁有 OpenAI 的優先購買權及全部 IP 訪問權,卻未全額承接甲骨文的算力訂單,這一理性舉措被視為警訊。
納德拉領導的微軟向來謹慎,連該公司都未全力押注,市場更應保持清醒。業內人士指出,當前 AI 金融泡沫甚至比 2000 年網路泡沫更危險,因許多科技公司巨額支出並非開拓新業務,而是「守護原有護城河」,全球已陷入失控的競賽循環。
Meta 創辦人扎克伯格的話或許道破玄機:「投入數千億美元的風險,小於被邊緣化的風險。」
然而,資本市場並未準確反映風險。與 2000 年網路泡沫不同,當時企業至少有「夢想」與「用戶增長」支撐,如今的 AI 公司卻普遍缺乏清晰商業模式與獲利能力。
資料中心與晶片等 AI 基礎設施支出跟實際收入嚴重失衡,形成「燒錢循環」;AI 公司燒錢→晶片廠商賺錢→AI 公司繼續融資→再燒錢,而過去獨角獸融資路徑(創投→軟銀→IPO)已不適用,因 AI 實驗室若上市,商業模式與獲利邏輯將被徹底檢視,且單家融資需求已經超過過去五年科技五巨頭自由現金流總和。
以 OpenAI 為例,今年營收預計 150 億至 200 億美元,即便明年翻倍或三倍增長,仍難以覆蓋擴張所需的投資體量,未來恐須持續融資甚至舉債。OpenAI 今年預計虧損約 90 億美元,至 2028 年虧損恐擴大至 470 億美元。
問題在於,誰能承擔超千億美元的投資?目前看來,唯有輝達具備此實力,因其需要依賴 OpenAI 鞏固「AI 無冕之王」地位。
數據顯示,OpenAI 與 Anthropic 已買下全球三分之一輝達 GPU,但即便輝達投入千億,OpenAI 仍須籌集剩餘 1.4 兆美元,資金缺口難以填補。
更令人警惕的是,融資交易中債務佔比攀升。Meta 為數據中心融資 290 億美元,其中 260 億為債務,甲骨文亦完成 380 億美元債務融資。
此外,微軟等超級雲廠商轉向與新興雲服務商 (neocloud) 合作,如與 Nebius 達成 174 億美元協議,此舉旨在轉嫁算力需求風險,企業客戶只關心結果,若熱潮退去,舊晶片損失由 neocloud 承擔,微軟則避免資本支出增加,將風險轉為營運支出,甚至有晶片被裝入特殊目的實體 (SPV) 作為抵押品融資。
不過,谷歌趨勢數據顯示,上月「AI 泡沫」搜索量急劇下降,市場擔憂似有緩解,或許 AI 榮景會停滯,但不會破裂,因為當所有人都意識到泡沫時,往往是最不可能破裂的時刻。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