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部門搖搖欲墜!專家酸蘋果MacBook Pro等3樣新品:就是換個M5晶片過場 不如改等M6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蘋果 (AAPL-US) 上周發表 14 吋 MacBook Pro、iPad Pro 及 Vision Pro 三款新品,卻因更新幅度有限引發廣泛討論。知名蘋果爆料人 Mark Gurman 周日 (19 日) 撰文表示,這輪新品更像是「晶片與出貨」的常規迭代,用戶實際升級必要性低,而蘋果在 AI 領域的困境與市場策略的微妙轉變,更值得關注。

文中指出,從產品層面來看,三款新品的核心升級集中在 M5 晶片的搭載,M5 較 M4 晶片效能提升約 15%-20%,但實際使用時使用者幾乎難以感知差異。若擁有 M1 Pro 以上版本的 MacBook Pro、M4 版 iPad Pro 或第一代 Vision Pro,升級意義不大。
Gurman 認為,MacBook Pro 的改動最為「克制」。除搭載 M5 外,僅提高記憶體頻寬、固態硬碟速度,並新增 4TB 儲存選項。高階 M5 Pro 與 M5 Max 版本將延後發布,升級幅度有限。對現有用戶而言,等待 M6 系列或許更划算。
iPad Pro 的變化同樣有限。M5 晶片替換、N1 晶片支援 Wi-Fi 7、自研 C1X 數據機加入,以及記憶體與硬碟速度提升,但 Gurman 認為,這些改進,尤其是對 Wi-Fi 版用戶,幾乎沒有影響。
他建議,若用戶跳過 M4 版計畫換平板電腦,M5 版值得考慮,而若預算有限,明年春季的 M4 版 iPad Air 可能來得更實用。
爭議最大的當屬 Vision Pro。作為小眾設備,此次更新僅涉及 M5 晶片與新頭帶。儘管 M5 提升了像素數、減少運動模糊,但使用者實際體驗差異微乎其微。Gurman 指出,Vision Pro 的核心問題是 3499 美元起的高昂售價、過重機身、內容生態薄弱。新頭帶設計雖延長配戴時間,卻被質疑「應免費而非單獨販售 99 美元」。更關鍵的是,透視攝影機的實際效果與宣傳仍有差距,設備表現遠未符合其「顛覆性」定位。
除硬體外,蘋果 AI 團隊的困境同樣嚴峻。Gurman 透露,自 Siri 升級延期、AI 平台尚未成熟後,蘋果內部技術流失問題加劇。負責基礎 AI 模式的 Apple Foundation Models 團隊已失去創辦人及 12 位核心研究員。AI 高層 Ke Yang 近期轉投 Meta,更多資深員工恐隨春季新 Siri 發布後的表現進一步流失。
目前,AI 資深副總裁 John Giannandrea 的職責已被削弱,其職位變動恐不可避免,蘋果正面試外部候選人接任,Craig Federighi 與 Mike Rockwell 已實際承擔更多 AI 戰略職責。
值得關注的是,蘋果市場策略正從「抗拒趨勢」轉向「妥協接納」。以觸控 Mac 為例,賈伯斯曾明確反對,庫克也調侃「筆記本 + 平板像冰箱 + 烤麵包機」,但最新消息顯示,蘋果正全力推進配備 OLED 觸控螢幕的新 MacBook Pro。
Gurman 分析指出,這項轉變源自於 iPad 銷售疲軟與 Mac 熱度攀升,蘋果必須提升 Mac 吸引力,而觸控功能已成為競標標配,加上 M 系列晶片統一、應用生態融合 (Mac 可運作 iPad 應用程式)、系統介面趨同,觸控 Mac 的推出水到渠成。
但文末最後也說,蘋果的「慢熱」策略雖常被詬病,卻也屢屢驗證其前瞻性。從反對手寫筆、串流音樂到如今擁抱觸控 Mac,蘋果總在趨勢明確後調整步伐,但當下挑戰在於 AI 領域的落後與硬體創新的疲軟,恐讓蘋果面臨更嚴峻的市場考驗。
當消費者開始將 AI 功能納入購機決策,如果蘋果無法快速改善缺點,恐將陷入被動。
總體來說,這輪蘋果新品更像是「常規維護」,而非顛覆性升級。對用戶而言,升級需謹慎,而蘋果如何在 AI 與硬體創新中找回「驚喜感」,恐將是該公司下一階段的關鍵課題。
- EBC全球百萬美金交易大賽 立即體驗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