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的另一場「陰謀」:Spectrum-X與InfiniBand雙軌布局、綁定客戶
鉅亨網新聞中心
輝達 (NVDA-US) 正加速向開放以太網生態滲透,綁定雲端巨頭及企業客戶。過去,輝達依靠 InfiniBand 控制高階封閉網路,現在又在開放以太網中建立第二道「護城河」。

近日,業界傳出重磅消息:Meta(META-US) 與甲骨文 (ORCL-US) 兩大科技巨頭選擇了輝達的 Spectrum-X 以太網交換機及相關技術。
此舉被認為是以太網向 AI 專用互連邁出的重要一步,標誌著輝達 在 AI 網路領域的戰略布局進一步深化。
從 InfiniBand 到 Spectrum-X,輝達正完成一場表面開放、實則深度整合的「壟斷重構」。
公司形成雙軌系統,一條面向 HPC 與超算(InfiniBand),一條面向雲與企業 AI(Spectrum-X),充分體現了「網路決定數據中心的理念。
Spectrum-X:軟硬整合的 AI 網路生態
輝達 Spectrum-X 並非單一交換機產品,而是一個完整系統戰略,結合三大核心組件:
- Spectrum-X 交換機 ASIC:實現無損以太網與自適應路由;
- Spectrum-X SuperNIC:負責包級重排、擁塞控制與遙測回饋;
- BlueField-3 DPU:提供安全隔離與 RoCE 優化。
這使原本獨立的三層網路生態(交換機、網卡、加速器)整合為垂直閉環,實現 Compute–Network–Storage 一體化。
對依賴標準以太網的網路公司而言,這代表必須融入輝達的 AI 網路體系,否則可能被邊緣化。
傳統網路與新創企業面臨挑戰
Spectrum-X 的推出對數據中心以太網晶片廠商如博通 (AVGO-US) 、邁威爾科技 (MRVL-US) 造成直接衝擊。Spectrum-X 的 RDMA over Ethernet 能力本質上在挑戰所有高階乙太網路晶片的價值。
傳統網路設備商如思科系統 (CSCO-US) 、Arista 網路 (ANET-US) 、瞻博網路 (JNPR-US) 也面臨壓力,因 Spectrum-X 可提供「GPU + SuperNIC + Switch + DPU」封閉性能鏈,逐漸替代傳統高階優化方案。
此外,專注互連的新創公司如 Astera Labs(ALAB-US) 、Cornelis Networks、Liqid、Lightmatter 及 Celestial AI,也可能因 Spectrum-X 對整體集群的深度整合而受到市場壓縮。
這些公司通常為超微半導體 (AMD-US) 、英特爾 (INTC-US) 、Google(GOOGL-US) TPU 提供中立型互連方案,以實現多平台兼容性和低延遲網路連接,但在 Spectrum-X 架構下,開放 Fabric 的市場空間有限。
InfiniBand:高性能計算的核心
如果 Spectrum-X 是以太網的 AI 化,那麼輝達的 Quantum InfiniBand 則是 AI 原生超級網路。
InfiniBand 追求極致確定性與零損傳輸,自 1999 年進入 HPC 領域以來,成為全球超算中心的事實標準。
其核心優勢包括:
- 無損傳輸(Lossless Networking);
- 超低延遲(Ultra-Low Latency);
- 原生 RDMA 與網路內計算(In-Network Computing)。
這些特性使 InfiniBand 成為 AI 訓練時代的「核心通訊骨幹」,即便在擁有上萬 GPU 節點的大規模模型架構下,仍能保持線性擴展與穩定的同步性能。
輝達在 2019 年以近 70 億美元收購 Mellanox 後,掌握了 InfiniBand 的全端生態
Quantum-2 作為第七代 InfiniBand 平台,提供高達 400 Gb/s 的端口頻寬、三倍端口密度及第三代 SHARP 技術,將計算能力嵌入網路,使 AI 模型訓練性能提升 32 倍,並支持多租戶共享基礎設施而不犧牲性能。
開放以太網與輝達的戰略博弈
儘管 InfiniBand 性能卓越,但其封閉性也引發雲服務商與 OEM 廠商的顧慮:成本高、兼容性有限。
為此,包括 Meta、甲骨文、博通、AMD 在內的企業正推動超以太網聯盟(Ultra Ethernet Consortium)建立開放標準。
而這也是為什麼,輝達推出 Spectrum-X,將自家算法、遙測及擁塞控制機制「嫁接」到以太網標準中,目的在於保持對網路層的話語權,並確保 AI 計算生態的深度整合。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