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如果我們身處AI泡沫中 為什麼卻沒有「泡沫感」?

鉅亨網編譯陳又嘉


我們真的在 AI 泡沫裡嗎?一方面,很多人認為我們正身處 AI 泡沫之中。包括 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 (Sam Altman),他可能同時是這場 AI 泡沫最大的推手與最大受益者。但另一方面…… 氣氛又不像?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Business Insider》記者 Kafka 表示,自己曾經歷過幾次泡沫。從紙面數據來看,現在的確像是泡沫,但在現實世界中,感覺卻不太一樣。


Kafka 所經歷的第一個泡沫是 90 年代末的網路泡沫。他回憶道,那段時間其實很有趣:到處都有你從未聽過的新創公司舉辦盛大派對;還有那些精彩的超級盃 (Super Bowl) 廣告。更重要的是,你身邊的每個人都在投資網路股,因為那似乎是輕鬆賺錢的捷徑。運動酒吧的電視上都播放著 CNBC。

幾年後,等大家清醒過來、發誓不再被騙時,我們又重蹈覆轍——這次是房地產。沒有派對 (至少沒被邀請過),但每個人都想跟你聊他們的五年期可調整利率房貸 (ARM),還有人吹噓自己已經「炒」過一棟房,正準備再來一次。

接著,疫情期間又輪到了加密貨幣。人們又迎來新一輪的超級盃廣告,還有一群人堅信 Solana、Doge 之類的幣會成為下一個比特幣。更誇張的是,有些人宣稱加密貨幣不只是投機,而是能真正建構未來的技術。(雖然我們在文化上已經走出那個階段,但值得注意的是,加密貨幣擁護者去年的政治影響力大增。)

重點是,這些泡沫不只是數據可證明,更是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現象。即使你沒參與網路 IPO 或次貸熱潮,也一定認識幾個沉迷其中、喋喋不休談論它的人。

如今,Kafka 認為,AI 確實已成熱門話題:「AI 會把我們害多慘?」幾乎取代了「你最近在追什麼劇?」成為他和中年朋友間的新寒暄話題。

但現在,Kafka 表示,除非你身在特定產業或圈子——例如那種拒絕祖克柏 (Mark Zuckerberg) 開出的 1 億美元工作邀約,只因想等 2.5 億美元報價的人——否則你不會覺得這像個泡沫。

因為它確實不是。至少不像過去的那些泡沫。

2001 年,美國有超過一半家庭持有股票,較十年前增加近 20 個百分點——這股熱潮受 E-Trade、Ameritrade 等網路券商與 IPO 投機心理推動。

到了 2004 年,美國近七成家庭擁有房產,次級房貸飆升。

在 2021 年,每六位美國成年人就有一位買過加密貨幣——若只看年輕男性,比例更高。

而如今,即使 AI 浪潮的影響廣泛,產業面仍相對狹窄。Kafka 表示,你或許認識某個人在 AI 新創公司上班,但更大的可能是——他在幾家超大型科技巨頭之一工作,因為只有這些公司有資源能砸下天文數字搶人才、買算力。

這些公司同時主導投資格局。你或許能找到某間 AI 新創賭一把,但真正的資金流動主要發生在那些本就龐大的企業財報裡。

輝達 (Nvidia)(NVDA-US)、微軟 (Microsoft)(MSFT-US) 以及少數幾家科技巨頭占了美股大部分漲幅。目前僅七家科技股就撐起了標普 500 指數的主要漲勢。(這代表多數美國人的確透過退休帳戶中的指數基金,持有大量 AI 相關部位。但這可不像當年花 100 美元買 theglobe.com 股票、隔天看到暴漲 10 倍那樣刺激。)

Kafka 總結認為:沒錯,這或許是個泡沫——龐大的支出、誇張的併購、充滿魔幻思維的敘事都符合泡沫特徵。但目前為止,這個泡沫更像發生在董事會裡,而不是一般人家中。下一個問題是:如果這真是泡沫,而它破了,普通人會有感嗎?

文章標籤

section icon

鉅亨講座

看更多
  • 講座
  • 公告


    Empty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