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清比亞迪、加碼三井物產 巴菲特看見什麼危機?
鉅亨網新聞中心
股神巴菲特日前出清中國比亞迪 (002594-CN) 持股,同時提日本三井物產的持股比例超過 10%,這項「賣中買日」的策略轉變,背後隱藏著巴菲特怎樣的投資哲學?

出清比亞迪 三大關鍵原因浮現
波克夏 (BRK.A-US) 於 2008 年,在已故副主席查理 · 蒙格(Charlie Munger)的建議下,以每股約 4 港幣的價格投資比亞迪,並持有其 10% 的股份。這筆投資被巴菲特稱讚為「一家令人驚訝的中國企業」,並見證了其股價的大幅飆漲。
然而,從 2022 年 8 月開始,波克夏便逐步減持比亞迪股份,最終在今年 6 月將持股比例降至 5% 以下,並於近日完成全面出清。市場分析師普遍認為,這項決策主要源於三大因素:
一、中國電動車市場競爭白熱化: 儘管比亞迪是中國唯一一家在最新財報中實現獲利成長的車廠,但其利潤成長率已低於去年同期。激烈的價格戰讓中國多數車廠陷入虧損,這場內捲風暴也擴散至整個供應鏈,導致利潤空間持續收窄。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比亞迪的擴張勢頭已現趨緩跡象。
二、估值偏高,獲利了結: 相較於波克夏初次投資時的股價,比亞迪的股價已大幅上漲。在營收成長面臨瓶頸的情況下,市場普遍認為其估值已顯得偏高。因此,波克夏選擇在此時進行獲利了結,符合其一貫的價值投資原則。
三、地緣政治風險考量: 這一點被視為最關鍵的因素。巴菲特曾在 2023 年的股東大會上公開表達了對地緣政治風險的擔憂,特別是對於中國與台灣企業的投資。事實上,波克夏在 2022 年底也曾出售了其在台積電近 90% 的持股。這顯示巴菲特正系統性地減少其在面臨潛在「有事」風險的地區投資,以規避不確定性。
加碼三井物產 長期投資新佈局
在逐漸出售中國與台灣股票的同時,巴菲特的投資目光轉向了日本。他曾在 2023 年的股東大會上強調,對日本的投資「尚未完成」,並將持續尋找更多投資標的。
波克夏對日本商社的投資始於 2020 年,當時便收購了包括三井物產在內的日本五大綜合商社股份。這些商社業務多元,涵蓋能源、金屬、食品、機械等領域,被巴菲特視為具有深厚護城河和穩健現金流的優質資產。
近期,三井物產宣布收到波克夏通知,其持股比例已超過 10%,這也再次印證了巴菲特對日本商社股的長期看好。
與比亞迪類似,巴菲特同樣將日本商社視為具有潛力的長期投資標的。然而,與中國的產業和地緣政治風險不同,日本商社股被認為是更為穩健的投資標的。
這項「賣出中國高風險資產,買入日本穩健資產」的策略,清晰地反映出巴菲特在當前複雜的國際情勢下,對投資組合進行的風險調整。
巴菲特曾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這項出清比亞迪、加碼三井物產的決策,表面上是兩筆看似截然不同的交易,但其核心都遵循著巴菲特數十年來不變的投資原則:在價格合理甚至低估時買進優質資產,並長期持有。
不同之處在於,巴菲特將地緣政治風險納入其價值評估體系。在過去,他主要關注企業的基本面和管理層,但現在,宏觀的全球局勢已成為他投資決策中的重要一環。比亞迪曾是他的長期投資成功案例,而日本商社股則是他應對新時代挑戰的最新策略佈局。
- 基建×奧運紅利,布里斯本是下個投資風口?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