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未來特斯拉80%的市值有望來自人形機器人Optimus
鉅亨網編譯莊閔棻
儘管特斯拉 (TSLA-US) 在人形機器人的生產上面臨多重挑戰,馬斯克仍將公司的長期戰略重點轉向自主機器人,逐步淡化對電動車的依賴。

據《財富中文網》報導,馬斯克近期指出,未來特斯拉 80% 的市值有望來自人形機器人 Optimus。
這一預測是在特斯拉公佈第四版「總體計畫」後提出的,計畫描繪了公司未來的發展藍圖與宏大願景。
特斯拉在第四版「總體計畫」指出:「特斯拉故事的下一篇章將打造一個我們尚處於初步構想階段的世界,其體量宏大、前所未有。我們正通過研發相關產品與服務,引領人工智慧走進物理現實世界。」

機器人、物理人工智慧成科技新焦點
在科技界,將人工智慧整合到物理機器中已成為重要趨勢。輝達 (NVDA-US) 執行長黃仁勳也將「物理人工智慧」視為其技術演進的最終階段,並推出售價 3499 美元的機器人大腦開發套組,已於本月開始出貨。
分析指出,馬斯克將 Optimus 視為特斯拉未來核心,顯示公司正積極投入自主機器人的研發與應用。
Zacks Investment Research 高級策略師 Kevin Cook 表示:「馬斯克並非唯一看出物理人工智慧潛力的人。他過去 15 年一直利用 AI 系統訓練特斯拉汽車,將業務延伸至自主機器人領域,這是自然的發展過程。」
人形機器人 Optimus 面臨挑戰
然而,Optimus 項目的推進並非一帆風順。
年初,馬斯克曾預測 2025 年將生產數千台 Optimus,並長期帶來超 10 萬億美元營收。但今年 4 月,他向投資者坦承,生產受到中美貿易摩擦影響,美國限制稀土材料出口,而這些材料對於機器人內部引擎非常重要。
同時,特斯拉汽車銷量持續下滑。7 月,歐盟交付量下降 40%,2025 年上半年全球銷量下滑 13%,並呈現連續兩年下降的趨勢,促使公司加快拓展自主機器人業務。
人形機器人市場競爭升溫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 Optimus 尚未完全實現馬斯克的承諾,但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競爭日益激烈。
摩根士丹利預測,到 2050 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可達 5 萬億美元,未來 25 年全球將投入約 10 億台人形機器人。
美國新創公司 Figure AI 自 2022 年成立以來,已募資超過 7 億美元,投資者包括貝佐斯旗下 Bezos Expeditions、英特爾 (INTC-US)、微軟 (MSFT-US) 與輝達。
據報導,Figure AI 計畫再籌集 15 億美元,估值將接近 400 億美元。另一家美國公司 K-Scale Labs 研發的人形機器人單價僅 9000 美元,不及 Optimus 預估售價的一半。
Cook 指出:「馬斯克面臨多方競爭,包括低成本小型新創企業及 Figure 等大型公司,採用開源模式的策略增加了挑戰難度。」
海外市場競爭尤其激烈。匯豐前海報告顯示,2017 年至 2024 年間,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幾乎翻倍,從 15 萬台增至約 30 萬台。
此外,中國積極推進人形機器人的開源開發,不僅提升技術聲譽,也有效降低生產成本。
報告指出,特斯拉作為先進的人形機器人製造商,其生產計畫被市場視為衡量行業規模化的重要指標,但中國供應商的商業化進程正在快速追趕,市場競爭形勢日益緊張。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