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工業危機加劇 汽車業一年裁員逾5萬人 總職位流失逾11萬
鉅亨網編譯劉祥航 綜合報導
根據顧問公司安永 (EY) 的分析報告,德國工業在經濟危機中面臨嚴峻挑戰,特別是汽車產業,在過去一年中裁員超過 5 萬人,成為受創最重的工業部門。這場危機不僅導致大量職位流失,也引發了關於德國是否正走向「去工業化」的激烈辯論。

報告指出,截至今年 6 月 30 日,德國工業總雇用人數為 542 萬人,較 12 個月前減少了 2.1%。這意味著在一年內,德國工業總共裁減了約 11.4 萬個工作崗位。自新冠疫情爆發前的 2019 年以來,工業雇用人數更是減少了約 24.5 萬人,降幅達 4.3%。
汽車業首當其衝 在所有工業部門中,汽車產業所受打擊最為嚴重。安永的分析指出,在過去一年內,僅汽車業就裁減了約 5.15 萬個工作崗位,幾乎占整體產業總勞動力的 7 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由於銷售低迷、來自中國的競爭日益激烈以及向電動車轉型的壓力,汽車產業的營業額也下滑了 1.6%。
整體而言,德國工業的營業額在第二季下跌了 2.1%,這是連續第 8 個季度出現下降。安永指出,除電氣產業外,所有工業部門的營業額都出現了下滑。
德國工業面臨的困境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安永管理合夥人 Jan Brorhilker 表示,德國工業不僅受到昂貴的能源成本、繁瑣的官僚體系和疲軟的國內需求所苦,與美國的關稅爭端也構成沉重負擔。
美國總統川普施加的高關稅使得德國產品在美國市場上價格更高,導致德國對美國的出口大幅下降。此外,由於德國汽車製造商在遠東地區面臨中國國產品牌日益嚴峻的競爭,德國對中國的出口也隨之減少。
企業紛紛採取應對措施 面對巨大的壓力,包括賓士 (Mercedes-Benz)、福斯 (VW) 等汽車製造商,以及博世 (Bosch)、馬牌 (Continental) 和采埃孚 (ZF) 等供應商,都已宣布了削減成本的計畫。保時捷 (Porsche) 甚至計畫大幅停止其電池子公司 Cellforce 的運營。
Brorhilker 表示:「利潤大幅下滑、產能過剩和海外市場疲軟使得大規模裁員不可避免,尤其是在德國,因為這裡集中了管理、行政和研發職能部門」。
其他產業與未來展望 除了汽車業,機械工程和金屬生產等產業也未能倖免。在過去一年內,機械工程產業約流失了 1.7 萬個工作崗位,金屬生產產業則減少了約 1.2 萬個職位。相對而言,化學和製藥產業的職位流失則微乎其微。
- 經濟衰退疑慮未退 債券投資三「高」策略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