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26年實施加密資產新資本標準 銀行業面臨高額資本挑戰
鉅亨網新聞中心
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將自 2026 年 1 月 1 日起,全面推行由巴塞爾委員會為銀行持有的 RWA 通證等加密資產所制定的「巴塞爾加密資產監理架構」監理資本標準。此舉意味著香港銀行業在加密資產領域將面臨更為嚴格的資本要求,特別是對於被認定風險較高的加密資產,銀行須配置巨額資本。

儘管監管趨嚴,香港在虛擬資產市場的發展並未停滯,反而透過推動現貨 ETF 上市及 RWA(真實世界資產) 通證化等措施,力求在金融創新與穩定之間取得平衡。
巴塞爾新標準的背景與實施
巴塞爾委員會由全球主要銀行監理機構及中央銀行高層代表組成,負責制定銀行資本與審慎監理標準。其加密資產監理標準於 2022 年 12 月正式發布,旨在建構全球統一的銀行加密資產審慎監理框架。
香港金管局緊隨其後,於 2024 年 2 月發布諮詢文件,提出本地實施方案,並於 2025 年 8 月 15 日透過通函宣布相關修訂已完成「先訂定後審議」程序,將於 2026 年 1 月 1 日正式生效,內容與巴塞爾標準高度一致。這項新規則將適用於所有在香港註冊成立並受金管局監管的本地銀行業機構。
關鍵概念與加密資產分類
根據巴塞爾標準,「加密資產」指主要依賴密碼學與分散式帳本技術 (或類似技術) 的私有數位資產;香港的實施規則大致使用此定義,但刪去了「私有」一詞,顯示公、私部門發行的加密資產 (如香港政府發行的通證化債券) 均將納入監管,但中央銀行數位貨幣 (如 e-HKD 和 e-CNY) 暫時不適用特定資本要求。
「加密資產風險敞口」則涵蓋使銀行面臨信用、市場及操作風險的所有表內外項目,如加密資產衍生品或相關投資基金。
監管架構將加密資產劃分為兩大組別,並細分為不同子類別,適用不同的審慎監理要求:
第 1 組:資本要求較低,主要參照其底層傳統資產或掛鉤對象的現有資本處理方式。其中, 1a 組:符合嚴格條件的通證化傳統資產 (如債券、股票等)。1b 組:擁有有效穩定機制、且由高流動性儲備資產充分支持的合規穩定幣。巴塞爾委員會已於 2024 年 7 月收緊了 1b 組的歸類條件。
第 2 組:風險權重較高,適用更為嚴格的資本要求。其中, 2a 組:滿足市值、流動性與交易量避險標準的加密資產,目前基本上僅限於比特幣等極少數品種。這類資產適用巴塞爾市場創投標準。 2b 組:不符合上述任何類別的加密資產。這類資產的風險權重高達 1250%,意味著銀行須持有與其曝險等值的資本,將大幅降低銀行持有意願。
此外,銀行對第 2 組加密資產的總曝險不得超出一級資本的 2%,理想情況下不得超過 1%。
無許可區塊鏈資產面臨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通證化資產和穩定幣建於無許可區塊鏈 (如以太坊) 之上。這類資產通常難以歸入第 1 組,且受限於流動性等因素,多可能被劃為第 2b 組,因此適用 1250% 的風險權重。
巴塞爾委員會指出,無許可區塊鏈帶來諸多額外風險,現有措施難以充分緩釋。因此,在新規定嚴格執行的背景下,香港銀行體系對這類資產的持有意願可能顯著降低。
穩定幣定位與市場多元發展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再次強調,香港穩定幣定位為「交付工具」,是法定貨幣的另一體現,不存在炒作機會。他指出,《穩定幣條例》本月起生效後,使用穩定幣有望將跨境支付成本從約 3% 降至 1%,提升效率。
儘管監管趨嚴,香港虛擬資產市場仍在積極發展,吸引著投資者和企業的關注。
- 關稅戰引爆市場重置,「匯」變才是贏家?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