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鏡瘋潮來了
理財周刊

文.洪寶山
宏達電久違了兩根漲停板,把下半年消費性電子旺季不旺的陰霾撥開了一道曙光,畢竟在台積電的先進製程越來越高貴,使得換機的代價越來越高,消費性電子的代表 iPhone 17 預期採用台積電 N3P 製程,比 iPhone 16 系列的 A18 晶片約 5-10% 的效能提升和更好熱管理,iPhone 17 系列預估售價多數型號比 iPhone 16 漲約 50 美元,但 Pro 系列可能取消 128GB,如果美國對等關稅落實,總漲幅可達 17-43%,預估 Pro Max 恐達 76,000 元台幣以上,這價位就等於宣告摩爾定律已死,試問一般白領受薪階層會用一、兩個月的薪資去換一台只能用七年的手機嗎?
AI 眼鏡算是邊緣 AI 創新應用
所以儘管北美雲端四大 CPS 對 AI 的基礎建設資本支出依舊強勁,但邊緣 AI 端的需求似乎就還在等爆炸性的應用問世,而 Meta 與 Google 引領的 AI 眼鏡算是一大突破嘗試。
Meta 的 Ray-Ban Meta AI 眼鏡自 2023 年 10 月推出以來,已售出超過 200 萬副,年銷售量年增三倍。2025 年上半年,出貨量年增超過 200%,占全球智慧眼鏡市場 73% 的市占率,預計到 2026 年底,年產量將達 1000 萬副,優於先前預期,使用者留存率持續上升,多模態視覺 AI 功能 (如即時翻譯、拍照) 擴大至全球市場,售價約 299 美元,支援 Meta AI 語音助理,電池續航四小時。
中國品牌 AI 眼鏡售價相對便宜
中國品牌在全球 AI 眼鏡市場占比約 3%(2024 年約 5 萬副),預計到 2030 年全球銷量達 9,000 萬副,中國市場將持續擴張。小米目前領先,小米 AI 眼鏡六月正式推出,在京東智能眼鏡熱賣榜排名第一,憑藉 1999 元起售價、旗艦規格 (如 AI 助理、拍照和音頻功能) 和強大品牌影響力,開售 12 小時突破 1 萬副,創下中國 AI 眼鏡最快銷售紀錄,首銷三天接近 5 萬副 (包括線上銷售,加上線下小米之家約 1.6 萬家門市的貢獻),開賣約一週,即躋身全球智慧眼鏡銷量第四、AI 智慧眼鏡銷量第三,超過 2025 年第一季中國 AI 眼鏡行業總線上銷量(約 11.6 萬副) 的數倍。其他中國 AI 眼鏡廠商還有:雷鳥、Rokid(靈伴科技)、李未可(LAWK)、華為。
宏達電有機會靠 AI 眼鏡轉盈
再來看看宏達電 8 月 14 日推出首款 AI 智慧眼鏡 VIVE Eagle,售價 15,600 元起,預計九月開賣,定位為時尚 AI 助理,鎖定台灣與亞洲市場,基於全球 AI 眼鏡市場上半年出貨年增 110%(Meta 市占 73%,售 200 萬副),及宏達電品牌優勢,預計 2025 年銷售約 10-20 萬副,總營收規模 15,600 元 ×100,000~200,000 副 = 15.6~31.2 億元,毛利率抓 13%,毛利額 2.03-4.06 億元。
美系外資最新預測,假設主要獲利來自 VIVE Eagle,粗估占整體 EPS 30~50%,換算約 0.5~1.2 元 EPS 貢獻,認為宏達電 2025 年有機會由虧轉盈,每股稅後純益上看 1.8 元;如果 VIVE Eagle 帶來規模銷售,不排除稅後賺 8.75 億元,EPS 可達 2.41 元,2026 年則可達 3.06 元。
AI 眼鏡概念股機會來了
目前全球眼鏡 (含光學與太陽眼鏡) 人口估計約 25 億以上 (以智能手機用戶為 23~25 億人為參考)。根據主流機構(IDC、PGIM、Wellsenn XR) 推估 2023-2025 年 AI 眼鏡滲透率,估計到 2030 年可複製智慧手錶十年成長模型,約達總人口的 3~5%,年複合成長率 27~134% 不等,顯示 AI 眼鏡具備高速成長潛力。2030 年 AI 眼鏡全球年產值預測可達 41~100 億美元,主要品牌為 Meta、蘋果、小米、華為等。
若 AI 眼鏡如智慧手錶般快速普及,2030 年滲透率甚至有機會突破 10%(但目前主流預測仍以 3~5% 為主),台股的 AI 眼鏡概念股:台積電、聯發科、亞光、玉晶光、澤米、采鈺、原相、達邁、英濟、欣興、臻鼎 - KY、宏達電、海華。
來源:《理財周刊》1304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理財周刊》
- 免費體驗模擬交易 投資全球熱門資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