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AI採用潮來臨 標普500企業潛在經濟效益有多大?

鉅亨網編譯余曉惠


Investopedia 報導,隨著企業加速採用人工智慧 (AI),摩根士丹利預估,單就 AI 採用帶來的年度淨經濟效益而言,扣除實施成本之後可能高達約 9200 億美元,相當於標普 500 企業 2026 年預估稅前獲利的 28%。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AI採用潮來臨 標普500企業潛在經濟效益有多大? (圖:Shutterstock)

摩根士丹利指出,這將轉化為約 13 兆到 16 兆美元的市值成長,但整個過程需要多年才能實現,而且企業能否完全享受到全部效益,仍存在很大的風險。


包括 Stephen Byrd 在內的摩根士丹利策略師在報告中指出,這些經濟價值包括成本削減、新增收入以及利潤率提升,來源大致可分為兩部分且幾乎各占一半:一個是代理型 AI(agentic AI,軟體),另一個是具體型 AI(embodied AI,類人類機器人)。

AI 與 FOBO

分析師與經濟學家認為,新技術的採用,最終對就業市場可能是正面效應,這與「被淘汰的恐懼」(FOBO, fear of becoming obsolete) 相反。

他們指出,雖然人類職務被取代的風險存在,但基礎的勞動市場趨勢顯示結果偏向樂觀。報告中說:「AI 可能不是摧毀工作,而是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

報告舉例指出,可和 AI 相比的重大技術進展包括電腦的普及應用,這在 1990 年代創造了在電腦科學家與程式設計師方面大量的工作機會,儘管同時也導致秘書、簿記員、會計與稽核人員職位的大幅減少。

微軟則透過量化分析,利用 20 萬筆使用者與旗下公開生成式 AI 系統 Bing Copilot 之間的匿名對話,來辨識哪些職業最容易、或最不容易受到 AI 影響。結果顯示,最受影響的職業依賴腦力,而最不受影響的則依賴體力。

富國銀行經濟學家在周一 (18 日) 發布的報告中指出,從企業對新技術的支出——涵蓋軟體、研發、資訊處理設備以及製造設施建設——來看,商業領域的領先者,比任何其他領域更優先投資這些方向。若只分析設備支出,也可以看出企業正在押寶「高科技未來」,對資訊處理的支出超過運輸與工業設備的總和。

富國銀行經濟學家 Shannon Grein 與 Tim Quinlan 說:「這可能只是高科技生產榮景的開始。」目前高科技製造僅占美國國內製造業約 3%,但隨著美國新型工廠的興建,產能即將擴張。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