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巴隆解析:輝達的市值上限在哪裡?有機會到達10兆美元嗎?

鉅亨網編譯莊閔棻


截至 8 月 15 日,全球半導體巨頭輝達 (NVDA-US) 股價再創歷史新高,收盤市值達到驚人的 4.4 兆美元。這不僅使其成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 4 兆美元的公司,更引發市場對其未來成長潛力的熱烈討論。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輝達的市值上限在哪裡?有機會到達10兆美元嗎?(圖:Shutterstock)

根據《巴隆》中文網報導,華爾街 58 位分析師一致給予「買入」評級,平均目標價指向 5.2 兆美元市值,這讓大家開始思考,究竟這 5 兆美元是當前科技巨頭的市值上限,還是輝達下一個飛躍的起點?


輝達的驚人市值源於其在 AI 晶片領域的絕對壟斷地位。在生成式 AI 訓練的底層算力市場中,輝達的 GPU 晶片與其專有的 CUDA 平台幾乎是唯一選擇,無論是 OpenAI、Meta(META-US) 還是 Google(GOOGL-US) 等科技巨擘,都對其產品高度依賴。

在過去三年裡,輝達的營收和利潤呈現爆炸性增長,儘管股價上漲了 20 倍,但目前的前瞻市盈率仍維持在 38 倍的相對健康水準。

其高達 75% 的毛利率更是超越了蘋果 45%(AAPL-US) 和微軟 68%(MSFT-US) 等科技巨頭,凸顯了高階晶片所帶來的豐厚利潤。

科技巨頭市值演變史:從英特爾到輝達

《巴隆》回顧科技公司市值登頂的歷史,指出每一次重大的技術變革都讓領頭羊的市值攀升到一個新的台階。

如,在 PC 網路時代,硬體代表英特爾 (INTC-US) 的市值曾達到 5000 億美元,而軟體巨頭微軟在 2000 年時市值也曾觸及 6000 億美元。

進入行動網路時代,硬體巨頭蘋果的市值在 2020 年達到 2 兆美元,軟體代表亞馬遜 (AMZN-US) 則為 1.7 兆美元。

如今,在生成式 AI 時代,硬體領軍者輝達的市值已突破 4 兆美元,而未上市的軟體龍頭 OpenAI 在一級市場的估值也達到了 5000 億美元。

有分析師預期,一旦 OpenAI 上市,其市值很可能輕鬆突破 1 兆美元大關。歷史規律顯示,硬體與軟體龍頭的市值往往處於同一量級,並且龍頭公司的市值登頂點,通常領先於其業績達到階段性頂點,這也體現了資本市場的前瞻性。

前車之鑑:英特爾的興衰啟示

然而,《巴隆》稱歷史也警示我們「花無百日紅」。曾經的晶片霸主英特爾,如今市值僅剩 1000 億美元出頭,已是英雄遲暮。

早在 1999 年,英特爾憑藉在 PC 和伺服器處理器市場的雙重成功,市值曾一度飆升至 5000 億美元,風頭無人能及。儘管此後 20 多年,英特爾的產品力依然強勁,但其市值卻早已見頂。

這也反映了資本市場的估值特性:在高成長期給予高估值,甚至一步到位地按「終局」來定市值。一旦成長性放緩,即使業績繼續增長,市盈率也會隨之下降。

這就造成了像寧德時代 (03750-HK) 這樣,在五年內淨利潤從 50 億人民幣增長到 500 億,市值卻仍在 1 兆人民幣左右徘徊的現象。

軟硬體市值失衡:輝達面臨的挑戰

儘管目前各科技巨頭都在進行瘋狂的 AI 軍備競賽,預計今年在 AI 基礎設施上的投資將高達 4000 億美元,成為推動輝達業績增長的重要動力,但華爾街對輝達的持續高漲也並非毫無擔憂。

《巴隆》指出,資本是逐利的,如果這些巨大的硬體開支最終無法從軟體應用端獲得理想回報,巨頭們的投入是否能持續,仍是未知數。

《巴隆》認為,沒有軟體達到 5 兆美元,硬體就不能繼續漲市值,而說到底,輝達只是賣鏟子的,賣鏟子可以賺錢,但不能賺到超過淘金客。

目前,生成式 AI 的軟體龍頭 OpenAI 營收規模僅百億美元,即使估值達到 1 兆美元,也與輝達的 4 兆美元市值相差甚遠。要讓輝達的市值繼續向上突破,可能還需要等待軟體應用市場的成熟。

輝達能否跨入下一個市值量級?

《巴隆》指出,長遠來看,輝達能否跨入下一個市值量級,即衝擊 10 兆美元,或許還需依賴其他更大的賽道,如智慧駕駛和具身智慧與人形機器人。

其中,具身智慧和人形機器人,更是有可能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賽道,屆時產生 20 兆美元的巨頭也不意外。

值得注意的是,輝達已經在佈局智慧駕駛和具身智慧了,但《巴隆》指出,想要突破 5 兆美元量級更上一層樓,恐怕還是得等這兩個更大的賽道跑通。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