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威逼日本買美國車的邏輯:賣不掉不代表你不該買
鉅亨網編輯林羿君 綜合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最新的貿易協議中再次提出一項熟悉但略顯被遺忘的要求,即日本「開放國內市場」允許更多美國汽車進口,這可能會讓這個在 1980 與 1990 年代曾引發爭議的話題重新活躍起來。

數十年來,福特汽車、通用汽車等美國車廠一直試圖將他們的汽車銷往日本這個島國,但銷售數字依然微不足道。2024 年,日本向美國出口了將近 140 萬輛汽車,卻僅從美國進口約 1.6 萬輛汽車。
美國車在日本市場不受歡迎的理由人所共知:油耗高、車體過大,不適合日本狹窄的道路,且設計不符合當地消費者的喜好。儘管美國車廠已針對這些問題推出改良車型,但日本消費者似乎仍更偏好德國製汽車,而這一趨勢短期內不太可能改變。
彭博情報資深汽車分析師 Tatsuo Yoshidaa 表示:「過去的努力成效有限。然而,隨著消費者偏好轉向如日本專用版 Odyssey 這類廂型車,以及像第一代 CR-V 等 SUV,美國製進口車逐漸失去吸引力。」
高盛日本公司分析師 Kota Yuzawa 在一份報告中寫道,考量目前 15% 的關稅,總體衝擊預計約為 1.9 兆日元,較先前依照 25% 關稅估算的約 3.5 兆日元有所下調。
川普在今年稍早啟動的貿易談判中多次批評這種貿易失衡是「不公平的」。
根據日本首席貿易談判代表赤澤亮正的說法,在 23 日公布的貿易協議中,日本同意不再對來自美國的進口車進行額外安全測試。
赤澤表示:「這代表日本將簡化對美國製汽車的認證程序,當然保障公共安全仍是基本前提。」
共同社引述一位未具名消息人士的報導指出,日本政府計劃運用當地汽車製造商的經銷網絡銷售美國汽車。同時,當局打算敦促日本車廠將其在美國製造的汽車出口回日本。
1990 年代,雙邊緊張關係促使日本擴大從美國進口汽車,一些日本車廠甚至開始「反向進口」在北美製造或組裝的汽車回國銷售。
雖然這些措施多少幫助減緩了貿易不平衡,但從未真正獲得市場支持,兩國在汽車安全法規上的差異,尤其成為一項代價高昂的障礙。
1996 年的早期行動之一是通用的雪佛蘭 Cavalier 由豐田汽車以自家品牌在日本販售,但未能成功。Yoshidaa 表示:「該車款並非專為日本市場開發,因此缺乏日本國產車應有的細緻度與品質感,銷售始終不振。」
通用也曾嘗試以 Saturn 品牌進軍日本市場,但在 1999 年因銷量不佳而退出。
即便是本土龍頭豐田也嘗試過將在美國製造的 Camry(全球最暢銷車款之一)「反向進口」,但因車型尺寸過大而銷量慘淡。
儘管目前仍不清楚新的嘗試是否會帶來不同結果,但至少已有一家日本大型車廠願意再次嘗試。
豐田技術長中島弘樹在上個月於該公司媒體網站發布的訪談中表示,若美國車廠希望再次嘗試擴大在日本的銷售,或許可以考慮利用豐田在日本的銷售網絡。他指出,目前美國車廠在日本僅有 163 個銷售據點,而豐田則擁有超過 4,000 個。
中島表示,這個想法是在 5 月豐田會長豐田章男與首相石破茂的會面中提出的。
- 退休理財雙引擎:高規格基金×破盤級費率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