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央行搶金潮起 購金管道改走「國產路線」
鉅亨網編譯羅昀玫
隨著金價持續創高,越來越多國家的中央銀行開始直接向本國金礦購買黃金,以強化外匯準備、節省進口成本並支持本土產業。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 (World Gold Council) 最新調查,36 家受訪央行中,有 19 家表示已透過本幣,向國內小型或手工金礦採購黃金,另有 4 家則表示正考慮採用相同作法。這一數字高於去年的 57 家受訪者中有 14 家進行國內採購。
世界黃金協會央行業務全球主管 Shaokai Fan 指出:「目前我們觀察到的趨勢是,尤其在非洲與拉丁美洲,一些擁有國內金礦資源的央行,越來越傾向直接向本土小型金礦商購金,這類礦商的數量也因金價高漲而大幅增加。」

目前已知採用這類政策的國家有哥倫比亞、坦尚尼亞、迦納、尚比亞、蒙古與菲律賓等。
以迦納為例,該國「黃金局」已與數家礦業公司達成協議,自今年 4 月起向其收購 20% 的金礦產出;坦尚尼亞也要求所有出口商與礦商保留至少 20% 的黃金供中央銀行採購。
專家指出,相較於從國際市場進口黃金,國內採購不僅可節省交易與運輸成本,還能以本幣支付,避免消耗美元等準備資產。這對當前高債務、高地緣風險的環境下,各國央行更具吸引力。
目前金價持續強勢,現貨金報價約每盎司 3,328 美元,年初迄今漲幅接近 27%。市場對美中貿易協議前景仍不明朗,也進一步支撐金市避險需求。
不過,從國內購金仍涉及後續精煉與加工成本,尤其國內不具備國際標準「倫敦合格交割 (LGD)」認證的國家,如尚比亞與迦納,仍需依賴國外煉金廠。反之,如菲律賓擁有本地 LGD 煉廠、哈薩克則有兩家獲倫敦金銀市場協會認證,可有效控制成本。
除了金融策略考量,央行直接向本國小型金礦購金也有助改善礦業生態。
世界黃金協會指出,若由中央銀行作為穩定的合法買家,將能提高供應鏈透明度,避免非法走私與勞動剝削,並促進小規模礦工轉型為正規經營。
Fan 稱:「央行的採購力道能發揮正向影響,不僅保障礦工收入,也有助導正整體市場結構。」
根據調查,超過九成受訪央行預期全球將在未來一年繼續增加黃金準備。隨著全球政經風險升高、外匯準備多元化需求擴大,金礦資源國家正積極尋求國內供應成為新一輪準備戰略的核心。
紐約商品交易所 (COMEX) 8 月黃金期貨 7 月 15 日收盤下跌 22.4 美元,跌幅 0.7%,報每盎司 3,336.7 美元,受美元指數上揚 0.6% 影響承壓。同日 9 月白銀期貨下跌 1.9%,報每盎司 37.995 美元。
紐約商業交易所 (NYMEX) 方面,10 月鉑金期貨下跌 0.3%,收於每盎司 1,413.2 美元;9 月鈀金期貨微幅下跌 0.02%,收報每盎司 1,241 美元。
- 市場震盪加劇,別怕進場!三大策略逆勢突圍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