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為何要搞政治?從政成功機率到底有多大?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綜合報導
美國政治長期以來被形容為「驢象之爭」,即民主黨和共和黨輪流執政的格局,但這一延續了 170 多年的兩黨體系,如今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因全球首富馬斯克近來宣布成立新政黨「美國黨」(America Party),正式向美國兩黨制發起衝擊。

儘管這一新政黨尚未完成註冊程序,也缺乏大規模宣傳,但民調顯示,已有 14% 的選民表示可能支持「美國黨」,其潛在影響力不容小覷。
馬斯克的政治野心並非一蹴可幾。這位以特斯拉、SpaceX 和社群媒體 X 聞名的科技狂人,為何突然決定踏入政治漩渦?答案或許藏在他與川普政府的複雜關係中。
作為川普 2024 年競選總統的主要金主之一,馬斯克曾向共和黨陣營捐贈近 3 億美元,並成立專門團隊為其助選。他在自家的社群平台 X 上動用 2 億粉絲的影響力,公開為川普造勢,甚至陪同參與競選活動。
川普上任後也投桃報李,迅速簽署行政令成立「政府效率部」(DOGE),賦予馬斯克極大權力,支持其查帳、裁員和改革政府機構。兩人關係一度親密無間,川普甚至在公開場合將馬斯克稱為「我的兄弟」。
然而,這段「蜜月期」在短短三個月內急轉直下。馬斯克多次公開批評川普政府的政策,尤其是「對等關稅」和《大而美法案》。他指責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愚蠢如磚頭」,並與財長貝森特在白宮爆發激烈衝突。
更令馬斯克不滿的是,DOGE 的改革成效遠低於預期。儘管 DOGE 聲稱已為納稅人節省 1750 億美元,但實際上僅削減約 190 億美元的聯邦支出,僅佔總支出的 0.5%,與最初設定的 2 兆美元目標相去甚遠。此外,馬斯克舉薦的富豪朋友艾薩克曼掌舵航太總署 (NASA) 的計畫也宣告失敗。
矛盾在 5 月 30 日達到頂峰。馬斯克與川普在白宮公開「分手」,隨後猛烈抨擊川普力推的減稅法案,認為該法案與 DOGE 的改革目標背道而馳。川普威脅要審查馬斯克的所有政府合約,甚至暗示可能砍掉訂單或驅逐其出境。這一系列衝突最終促使馬斯克做出另起爐灶成立新政黨的決定。
馬斯克的政治立場並非一成不變。他的政治態度經歷四次關鍵轉折。
2003 至 2013 年間,他是個天真的理想主義者,曾向兩黨捐贈資金,並支持歐巴馬政府,認為政府可以推動積極變革。2014 至 2020 年,他自稱「溫和民主黨人」,但更多是出於對川普的反感,而非對民主黨的認同。
2021 至 2024 年,隨著大兒子性別認同問題引發對民主黨「覺醒文化」的反感,他逐漸轉向保守陣營,並透過收購推特獲得強大的政治傳播能力。
2025 年至今,他與川普決裂後,決定親自下場參與政治,成立「美國黨」。
馬斯克的政治崛起背後,是其商業帝國與政府利益的深度綁定。根據《彭博資訊》和《Forbes》數據,他的身家約 3630 億美元,科技版圖橫跨社群媒體、能源、太空、AI、交通和醫藥等領域。
然而,這種規模也使其無法避免政治風險。過去 20 年,馬斯克旗下公司透過政府合約、貸款、補貼和稅收抵免累計獲得 380 億美元資金支持,其中近三分之二集中在過去五年。
光是 2024 年,聯邦和地方財政就向特斯拉注入 63 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以特斯拉為例,《大而美法案》終止了消費者購買電動車時 7500 美元的聯邦稅收抵免,恐導致特斯拉年度利潤減少約 12 億美元。同時,該法案還廢除企業平均燃油經濟性標準罰款機制,讓特斯拉透過出售碳排放積分獲利的模式受到衝擊。這項收入去年佔特斯拉淨利比重達 39%。
SpaceX 同樣高度依賴政府合同,自 2000 年以來已從五角大廈和 NASA 獲得超過 220 億美元的非機密合約,光在去年就有至少四分之一收入來自聯邦政府合約。
然而,馬斯克與監管機構的矛盾日益尖銳。他曾公開辱罵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為「混蛋」,SpaceX 也起訴美國國家勞動關係委員會。
2023 年,美國航空管理局因安全檢查問題對 SpaceX 罰款 28 萬美元,導致航空管理局負責人在拜登政府最後一天辭職。馬斯克還曾在去年賓州競選造勢活動上調侃政府對其業務的過度干預,甚至編造出「被迫給海豹戴耳機聽音爆」的荒誕故事。
歐洲監管壓力同樣嚴峻。《數位服務法》和 GDPR 等法規迫使科技企業投入大量資源來應對合規風險。在這種背景下,馬斯克選擇從幕後走向台前,試圖透過政治手段保護自身利益。儘管美國政治史上從未有第三黨成功挑戰兩黨制的先例,但馬斯克的全球影響力使其可能突破傳統政治框架。
馬斯克不想成為政客的傀儡,也不想成為他們的靶子,因此選擇第三條路,但美國選舉制度對第三黨設定了極高門檻,這讓馬斯克的「仕途」前景並不樂觀。這場政治豪賭的結果,恐將重新定義科技巨頭與政府權力的邊界。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