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米飯引起蝴蝶效應!日本米荒恐引發金融災難 全球債市將迎來「日本時刻」?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今年夏天,全球金融市場最出人意料的「黑天鵝」事件,竟源自於日本的一碗米飯。這場看似普通的糧食危機,正演變成可能撼動全球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

《華爾街見聞》報導,日本正面臨二戰過後最嚴重的稻米危機。過去一年,東京超市的米價飆漲近 100%,5 公斤裝的白米售價突破 4200 日元,創 30 年新高且儘管所費不貲,仍頻頻被搶購一空,限購措施成為常態。更令人擔憂的是,這場「米荒」正引發骨牌效應,衝擊日本政局、貨幣政策和債券市場,甚至可能演變為全球性金融危機。
法國興業銀行最新報告示警,兩周後舉行的日本參議院選舉有 50% 的機率引發政府危機。若政局動盪,日本國債殖利率可能大幅攀升。在全球財政赤字居高不下、利率高度連動的背景下,日本債市若失控,可能觸發全球公債市場危機。
危機源頭可追溯至日本農業政策的長期扭曲。自 1970 年代起,日本政府為維持米價穩定,人為削減主食稻米產量,轉而補貼飼料稻米種植。這項政策雖暫時穩定米價,卻導致農業結構僵化,面對極端氣候和需求反彈時缺乏緩衝能力,2023 年的極端高溫天氣更是雪上加霜,導致日本今年夏季稻米供應嚴重短缺。
政治風暴正在加速醞釀。最新民調顯示,石破茂內閣支持率暴跌至 25.4%,創歷史新低。參議院選舉中,在野黨支持率首次超越執政聯盟。
在大選到來前夕,米價危機已成為壓倒性的民生議題,一位選民直言:「我不知道這屆政府能否解決吃飯問題。」
日本農林水產大臣小泉進次郎雖緊急釋放儲備米並設定「目標價」,但超市秒殺、黃牛炒作的現象反而加劇了市場不信任。
日本央行 (BOJ) 正陷入前所未有的政策困境。雖然整體通膨漲幅溫和,但稻米作為 CPI 重要權重項目,民眾實際感受到的通膨壓力遠超過統計數據。BOJ 恐被迫升息來應對通膨預期,但對於結構性供給衝擊,BOJ 則束手無策。
更危險的是,在財政刺激與貨幣寬鬆的政策組合下,日本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債務風險。日本國債規模現已超過 GDP 的 260%,政局動盪恐引發債市拋售潮。
此外,這場危機的外溢效應令人擔憂。作為全球最大主權債務國,日本債市波動將直接影響全球利率水準。
對此瑞銀警告若政治不確定性加劇,美元兌日元匯率恐衝擊 150 關口。日美貿易談判也面臨變數,美國可能藉此施壓日本開放米市場。
法國興業銀行指出,日本這場選舉將成為「全球市場的壓力測試」。若執政的自民黨失去多數席位,市場將重新評估日本國債的「無風險」屬性,恐引發跨市場調整。更深遠的影響在於,這場危機揭露全球治理體系的脆弱性。
從東京超市的白米搶購潮到華爾街的交易大廳,日本「米荒」已經超越國界,成為檢驗全球金融體系韌性的試金石。這場看似局部的糧食危機,其實是氣候變遷、政策失誤和治理失效共同作用的結果,警示意義遠超過日本國內。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