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與美貿易協議進入關鍵期 德法路線分歧考驗團結
鉅亨網編譯段智恆
根據《華爾街日報》(WSJ)周二 (8 日) 報導,歐洲聯盟與川普政府的貿易談判進入關鍵階段。歐盟官員透露,雙方可能很快就協議大致內容達成共識,儘管協議仍充滿不確定性,但此舉已考驗歐盟內部團結,因部分條件可能使特定成員國受益大於其他國家,引發內部分歧。

川普原先設定的 7 月 9 日談判截止日已延至 8 月 1 日,使歐盟與其他貿易夥伴爭取到更多協商時間。不過,歐盟面臨的抉擇已日益清晰:要嘛接受偏向美國利益的協議,要嘛拒絕談判成果、面對更大的不確定性與潛在懲罰性關稅。
汽車、鋼鐵關稅難有鬆動 歐盟談判籌碼有限
據了解協商進度的人士透露,未來協議可能維持對多數歐洲商品課徵 10% 關稅,並不保證汽車與鋼鐵產業能獲得減免,這兩個產業目前分別面臨 25% 與 50% 的懲罰性關稅。雖然美方曾暗示,航空、烈酒與某些醫療技術等特定產業有望獲得豁免,但這些仍需總統川普最終拍板,時程可能延後至協議達成之後。
目前歐洲委員會正與各會員國密切磋商,其中德國與義大利等出口導向經濟體傾向儘速達成協議,以降低美國關稅帶來的經濟衝擊。德國總理梅爾茨 (Friedrich Merz) 明言偏好「快速簡單勝過緩慢複雜」,強調化工、藥品、資本財與汽車產業急需緩解壓力。
相較之下,法國總統馬克宏則主張歐洲應強硬回應美方關稅,並曾公開呼籲採取對等關稅反制,以迫使美國最終撤銷措施。他認為,若要拆除川普設下的關稅體系,歐盟也必須表現出戰略韌性。
歐盟內部立場不一 統一戰線面臨考驗
儘管領袖們持不同立場,但目前歐盟仍維持由歐盟執委會統一進行貿易談判的原則,沒有出現被川普「各個擊破」的狀況。多位外交官指出,法德兩國表面看似立場差距大,實際在幕後已協調一致,德國也支持預作反制準備,法國近期則對談判條件態度有所軟化。
歐洲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跨大西洋資深研究員 Andrew Small 表示:「歐盟過去談判階段展現高度團結,但如今進入利益分配關鍵期,各國所受影響不同,團結將更難維持。」
根據統計,德國、義大利與愛爾蘭是歐盟對美出口最多的三個成員國,德國尤以汽車與零件出口為主,愛爾蘭則在藥品與醫療產品具優勢。相對而言,西班牙、法國與其他中東歐國家對美依賴較低,在談判中訴求也不盡相同。
歐洲委員會表示,協商過程中已持續與 27 國保持各層級聯繫,目標是「達成符合全體公民最佳利益的結果」,並強調委員會擁有整體談判授權。
德國提汽車「配額互換制」方案 法國車廠未受惠
其中一項尚未定案的爭點是美方是否同意針對歐洲汽車產業提供具體關稅減免。德國方面主張採取「生產互換制」:凡在美國設廠生產並外銷至歐洲的車廠,可享有相同比例的免稅車輛出口配額回銷美國。
此方案將有利於寶馬 (BMW) 與賓士(Mercedes-Benz),兩者皆在美生產並出口歐洲;但不利於不在美設廠的德國福斯(Volkswagen)或法國車廠,因此在歐洲內部仍有高度爭議,至週一為止仍未達成共識。
根據 Small 的觀察,歐洲目前普遍認知:即使達成協議,結果也將不如關稅爭端爆發前來得有利。他指出:「現在的問題是——你要哪一種程度的壞結果?」
- 市場震盪加劇,別怕進場!三大策略逆勢突圍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