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來首見!3萬噸阿根廷大豆運往中國 米萊為何突然背叛川普?
南美國家阿根廷總統米萊近來做出了讓國際社會震驚的舉動,選擇與中國加強經貿合作,直接向美國農產品發起競爭。這項決定發生在川普即將訪中、試圖推動美國農產品重返中國市場的敏感時刻,米萊此舉無疑是對美國的背叛。

中國《北向財經》報導,阿根廷裝載 3 萬噸豆粕的貨輪正駛向中國。這是自 2019 年以來,中國首次從阿根廷採購豆粕。阿根廷表示,這筆交易只是開始,若進展順利,後續還將有更大規模的豆粕出口至中國。這項舉動不僅讓中阿經貿關係迅速升溫,也讓美國農產品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面臨挑戰。
米萊與川普的關係曾被視為「鐵桿盟友」。在去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當川普深陷官司、外界普遍認為其勝選無望時,米萊卻親自前往海湖莊園為其加油助威。
川普勝選後,米萊更是第一位受邀訪問白宮的外國領導人,但這種親密關係在經貿利益面前似乎變得脆弱。
米萊在競選期間曾多次公開表示拒絕與中國合作,並發表一些爭議性言論,但現實是,隨著川普對中國農產品加徵關稅,中國採取反制措施後,米萊迅速調整策略,積極擁抱中國市場,搶奪美國農產品的份額。
為打開中國市場,米萊採取了多項措施。首先,他大幅降低阿根廷農產品的出口稅。米萊上台前,阿根廷大豆和豆粕的出口稅分別為 33% 和 31%。他上任後,將兩者統一為 33%,今年進一步下修至 31%。
此外,阿根廷的豆類產品價格也極具競爭力。目前,中國從巴西進口的大豆價格為每噸 438 美元,從美國進口的價格為 414 美元,而從阿根廷進口的大豆價格僅為 361 美元,豆粕價格為 360 美元。這種價格優勢無疑增強中國進口商的選擇意願。
報導指出,米萊為何會做出如此 180 度的大轉彎,不惜得罪美國也要與中國加強合作?從本質上說,米萊和川普都是典型的商人思維,他們的政策選擇更多基於實際利益而非意識形態。米萊上台後推行的「休克療法」已初見成效。今年首季阿根廷 GDP 年增 5.8%,成長速度超過全球大多數國家,通膨率也從去年的高點降至 43.5%,預計全年通膨率將降至 20% 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阿根廷經濟的復甦與中國市場的開放幾乎同步。自去年第三季起,中阿貿易額開始逐月成長,今年前 5 月雙方貿易總額達 74.62 億美元,年增 43.5%,中國已成為阿根廷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巴西。
米萊逐漸意識到,與中國合作才是阿根廷經濟復甦的關鍵。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擁有 13 億人口的龐大市場,阿根廷的大豆和牛肉在中國市場有著不可取代的優勢。
此外,阿根廷的鋰礦儲量位居全球第三,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工業國,對鋰的需求量龐大,這種經濟結構的互補性為兩國合作提供了廣大空間。貨幣互換協議的續約也進一步鞏固了雙方的經貿關係。
從米萊的轉變可以看出,在國際經貿領域,利益才是決定國家關係的核心因素。儘管他曾高調支持川普,但在面對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中國市場。此事也再次證明,在全球化時代,國家之間的經貿合作往往超越政治盟友關係,最終由市場需求和經濟效益主導。
- 市場震盪加劇,別怕進場!三大策略逆勢突圍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