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福斯、右手保時捷!布魯姆「雙CEO」惹怒股東 面臨逼宮式二選一
鉅亨網編輯林羿君 綜合報導
福斯汽車集團(Volkswagen Group)執行長布魯姆(Oliver Blume)同時擔任旗下豪華跑車品牌保時捷(Porsche)執行長的雙重職位,正引發日益加劇的爭議。隨著保時捷業績下滑及股價重挫,來自投資者、股東甚至保時捷 - 皮耶希(Porsche-Piëch)控股家族內部的質疑聲浪愈發強烈,要求其「二選一」的壓力與日俱增。

布魯姆自 2022 年 9 月 1 日接替迪斯(Herbert Diess)成為福斯集團 CEO 以來,便一直維持其自 2015 年起擔任的保時捷 CEO 職位。此舉在大眾集團歷史上前所未見,也成為現代企業治理中的罕見案例。
在今年五月的年度股東大會上,Deka 投資等機構投資者明確表達了反對立場,直指此一安排存在明顯的利益衝突,正「嚴重損害公司聲譽,並帶來巨大的財務損失」。投資者擔憂,當集團利益與保時捷的獨立品牌價值發生衝突時,身兼雙職的 CEO 將難以做出公正決策。
保時捷業績疲軟、股價腰斬 加劇不滿情緒
此項爭議之所以不斷升級,與保時捷近期的市場表現密切相關。保時捷於 2022 年 9 月風光上市(IPO),市值一度逼近母公司福斯集團。然而,好景不常,自 2023 年下半年起,保時捷的股價便開始波動下行。
進入 2024 年後,保時捷的轉型危機浮現。全球交車量下滑,尤其是在過去最重要的單一市場——中國,銷量持續銳減。數據顯示,2025 年第一季度,保時捷在中國市場的交付量較去年同期暴跌 42%,創下十年來最大單季跌幅。受此影響,公司營收與利潤雙雙下滑,管理層不得不下調全年盈利預期。
目前,保時捷股價已跌至約 43 歐元,相較其 82.5 歐元的發行價,近乎腰斬。慘淡的市場表現,讓股東們對布魯姆同時掌管兩家上市公司的能力與精力分配產生了更深的疑慮。
作為福斯集團的實際掌控者,保時捷 - 皮耶希家族內部對此也並非鐵板一塊。部分源自保時捷傳統管理層的家族成員,更加看重保時捷品牌的獨立性與長期利潤。他們擔心,布魯姆會為了處理福斯集團龐雜的業務,而在資源配置與品牌塑造上犧牲保時捷的利益,從而削弱其 IPO 的獨立價值。
此外,資本市場的負面情緒也加深了他們的憂慮。有家族成員認為,一位 CEO 無法同時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戰略邏輯(大眾市場與高端豪華)中做出最優決策,保時捷需要更大的技術自治權,而非受制於集團的統一框架。
布魯姆提兩大論點為自己辯護
面對排山倒海的質疑,布魯姆在近期接受《南德意志報》專訪時,為自己的雙重職位進行了辯護。他堅信,此一安排在當前階段具有不可取代的策略合作優勢。他提出兩大論點:
- 規模優勢:在國際談判場合,例如與美國政府就關稅問題進行溝通時,他能同時代表福斯集團與保時捷,這帶來了決定性的份量。若僅代表保時捷,則規模太小,不足以構成對話方。
- 推動改革:身為集團掌門人,同時也是一個強勢品牌的負責人,他擁有一定的獨立性,能夠更有效地推動集團內部那些「不討喜」但必要的改革。
布魯姆強調,他深知此模式並非永恆,一旦時機成熟,將會重新考慮是否聚焦於單一角色。但目前,他認為這是對兩家公司最有利的安排。
中國市場成關鍵試金石
展望未來,中國市場的表現將成為評估布魯姆策略成敗的關鍵。福斯集團已針對中國市場進行重大戰略調整,下放更多權限給合資企業,並將在未來兩年推出 30 款極具競爭力的新車。這些耗費巨資的策略合作成果,將在 2026 年正式與中國自主品牌一較高下。
與此同時,保時捷也正積極應對中國市場的結構性變化。布魯姆在股東大會上宣布,將提升經銷網絡效率,預計到 2027 年將中國的經銷商網點數量從約 150 家縮減至約 100 家,以應對豪華電動車市場尚未成熟的挑戰。
2026 年不僅是福斯中國的產品大年,也可能成為投資者、股東及董事會重新評估布魯姆是否應繼續維持其「雙重身份」的重要時間節點。屆時,市場將會給出最公正的答案。
- 以伊衝突看懂局勢,掌握搶進關鍵>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