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光環下的冷門贏家 設備股是真正超值選擇
鉅亨網編譯羅昀玫
《華爾街日報》週二 (1 日) 報導,隨著人工智慧晶片需求持續擴張,晶片製造設備產業正迎來新一波成長契機。應用材料 (AMAT-US) 與科林研發 (LRCX-US) 是目前被視為「AI 製造基礎設施」的重要供應商,負責提供先進製程與封裝設備。

雖然不像輝達、AMD 或博通那樣受市場追捧,但隨著 AI 晶片製造需求擴大,它們的角色與營收也有望同步放大。
與晶片設計龍頭如輝達、AMD 及博通,以及晶圓代工領導廠台積電 (TSM-US) 相比,設備商如應用材料與科林研發仍未受到同等程度的市場肯定。
過去一年,應用材料股價下跌 23%,本益比約 18 倍;相較之下,輝達股價上漲逾 27%,本益比達 32 倍。導致此差距的關鍵因素在於中國市場的挑戰。
美國持續收緊對中國的半導體出口管制,衝擊這些設備商在中國的營運。
應用材料 (AMAT-US) 與科林研發 (LRCX-US) 最新一季分別有約四分之一與三分之一的營收來自中國,預期未來幾年,西方設備商在中國的市佔將逐年萎縮。
根據 New Street Research 預測,至 2030 年,設備商每年在中國的營收恐下滑達 7%。
同時,除了 AI 晶片外,其他晶片市場仍處於低迷狀態。以快閃記憶體為例,價格今年首季年減逾 15%,而記憶體業者對新增產能亦持保守態度。
此外,全球經濟前景與美國潛在關稅措施也使投資人觀望氛圍加重。不過,產業週期性波動雖短期難免,但從長線來看,晶片市場整體仍具成長動能。
業界普遍認為,到 2030 年,全球晶片銷售將突破一兆美元。雖然此預估略顯樂觀,但發展方向明確,去年銷售總額為 6,240 億美元。
Bernstein 分析師近期與科林研發執行長對談時指出,儘管目前有許多短期疑慮,但越來越多的投資人開始以長期且結構性成長的眼光看待半導體設備產業。支撐這股信心的,是晶片製造資本密集度的上升趨勢。
根據 SEMI 最新估計,針對先進晶片的資本支出將在 2023 年至 2028 年間幾乎翻倍,全球晶片製造設備支出預計今年將突破一千億美元,為設備供應商帶來可觀的營收成長空間。
應用材料去年來自先進封裝的營收達 17 億美元,並預估未來數年將倍數成長。
相較於專注單一產品線的晶片設計商,設備供應商能更廣泛參與整體晶片產業的成長,因此可視為分散風險的投資選擇。
整體來看,雖然輝達市值已接近 4 兆美元,成為 AI 浪潮下最受矚目的企業之一,但較少曝光的設備商可能正是更具投資潛力的標的,在估值相對合理、產業長線成長明確的背景下,這些設備商或許正是投資人值得留意的下一波焦點。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