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公司拚15年過渡期遇匯率衝擊 彭金隆:視6月底RBC會有緩衝
鉅亨網記者陳于晴 台北

新台幣兌美元匯率 4、5 月出現暴力升值,壽險業受匯損衝擊叫苦連天,適逢 2026 年接軌前夕,若要申請 15 年過渡期須以截至今年 6/30 財報的 RBC 作為審核標準,但隨著新台幣續走升,恐有更多公司 RBC 沉到 200% 水位之下。對此,金管會主委彭金隆今 (27) 日坦言,匯率劇烈變化始料未及,保險局會研議是否給予緩衝,假設 6/30 未達標擬再給一次機會,仍在推演當中,尚未定案。他強調,「監理官不是僵固的」,隨時會因應環境調整。
彭金隆今天出席金管會例行記者會,談及保險業 2026 年即將接軌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 (TW-ICS) 及 IFRS 17,他說,台灣壽險公司非常獨特,放眼全球很難找到如此樣態的公司,但要適應一套國際通用的會計準則時,就必須犧牲獨特性,大家都用平均數來看成績,若你是極端值就會非常辛苦。
舉例來說,雖然壽險業匯損很大,但其實還有非常多的現金部位,流動性不會有問題,但這麼大的損失真的要把錢兌換回台幣嗎?其實不盡然,反過來看,即便台幣便宜、美元很強的時候,那些未實現損益需要兌換回來嗎?
彭金隆強調,這只是基於會計準則規定、帳面上的問題,真的很少有一個行業有這麼大的外幣部位、且長期持續,會計準則不會去考慮哪個特殊行業、若不兌換回來就不用去評價,因而時常導致「過度悲觀」與「過度樂觀」的情況出現。
以 2024 年為例,壽險業獲利才寫下歷史次高紀錄,今年 4、5 月又面臨危機,回顧 2022 年新冠疫情、2008 年金融海嘯時期,當時也因股票市場突然狂跌,許多壽險公司 RBC、淨值比不只掉到水面下,「已經淹到不知道哪裡去了」,但幾個月後又什麼事都沒發生,壽險業特性與會計準則之間具有獨特的關係,因此,金管會需要導引經營者朝向更長遠的角度,而非追求短期報表數字。
彭金隆指出,壽險業的經營週期非常長,很多損益都是必須透過估計的方式,牽涉到主觀、長期判斷,「大家能夠預想到 20 年後的利率嗎?」但壽險業的契約就是很長期,中間會有很大的波動,當這套制度已經不太適合這個產業的時候,是否應從一個比較周延的角度來思考,目前確實在蒐集各方的專家意見,看能不能利用這次機會,真的把過去一直處於過度擺盪的行業讓它報表趨於平穩。
壽險公司明年即將接軌,時序接近 6 月底的 RBC 評價日, 彭金隆說,過去財報會以單一時間點例如 12 月 31 日與 6 月 30 日作為評價日,其實沒有特別意義不同,只是大家約定好的時間而已,長遠來看,金管會會著重在業者的長期清償能力,不在乎那一點點時間,在計算股票時就用均價的方式來做,也是吻合整體壽險業的做法,大家現在都有開始調動,包括外價準備金等,去因應整體環境變化。
保險局局長王麗惠說明,壽險業者若要申請過渡措施,今年內必須作業完成,因此會以 6 月底財報的 RBC、淨值比等財務數據來作為申請的標準,預計 9 月就會受理申請案,並進行後續審核動作,需要一些作業時間。
保險局希望壽險業者能夠順利接軌,但她坦言,近期財報數字波動比較大,若是有公司 6 月底無法順利達到法定資本適足率的話,主管機關也有一些寬容規劃,待內容成熟之後就會向外界報告。
彭金隆直言,今年是銜接制度特別的一年,2026 年適用新會計準則,以 RBC 作為申請過渡措施認定是法律要件,並沒有變動,雖然明年 1 月 1 日新制生效,但公司財報不可能馬上出爐,因此,不會以 12 月 31 日的 RBC 作為申請過渡措施的要件,6 月 30 日才是認定標準的時間點。
然而,彭金隆說,這段期間匯率波動也是始料未及,沒想到在接軌關鍵之際會出現劇烈變化,為因應特殊狀況,金管會會來研議有沒有可能給予一些比較緩衝的做法,例如 6 月 30 日 RBC 無法達標,之後或許可以再給一次機會,目前仍在推演當中,而公會也有一些提案。
他強調,監理官不是僵固的,隨時會因應環境調整,以維持市場穩定為優先;同時,不要浪費每一次的危機,這次可以重新審視我們的制度,以利未來強化基礎工程。
- 海景、醫療兼備!6月說明會解鎖理想生活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