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鏡大戰白熱化!AI眼鏡迎戰「618大考」阿里、小米加速圍攻Meta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從去年起已悄然進入「百鏡大戰」時期。雷鳥、閃極、Rokid、百度、聯想、小米、華為、阿里等科技品牌紛紛佈局 AI 眼鏡產品線,預計在今年 618 購物節前後迎來一波密集上市潮,也成為 AI 眼鏡的首場「大考」。
2024 年以來,隨著 Ray-Ban Meta 智慧眼鏡的熱賣,Meta 成功將 AI 眼鏡推向消費市場主流。據統計,2025 年第一季全球 AI 智慧眼鏡銷量達 60 萬台,年成長率高達 216%。
祖克柏在多次公開訪談中強調,AI 眼鏡將成為「未來的手機」,是繼 VR 之後最具顛覆潛力的終端裝置。
相較於 VR 市場第一季銷量下滑 23%、AR 市場持平的表現,AI 眼鏡的迅猛崛起讓科技巨頭與新創公司紛紛加速佈局。谷歌與蘋果也已加入競爭戰場,其中蘋果預計明年推出類似 Ray-Ban Meta 設計的 AI 眼鏡,主打拍攝、音訊與 AI 互動等功能。
Meta 領跑全球 中國品牌集體突圍
與國際市場同步,中國從去年起已悄然進入「百鏡大戰」時期。雷鳥、閃極、Rokid、百度、聯想、小米、華為、阿里等科技品牌紛紛佈局 AI 眼鏡產品線,預計在今年 618 購物節前後迎來一波密集上市潮。
業內人士指出,AI 眼鏡是 AI 技術落地的最佳硬體承載體,尤其是不帶顯示的 AI 拍攝眼鏡因佩戴便捷、功能實用,迅速打開市場。據洛圖科技統計,AI 拍攝眼鏡在電商平台的銷售佔比已達 28.1%。
Rokid 創辦人祝銘明透露,旗下帶顯示的 AI 眼鏡已獲得全球超過 25 萬台的訂單,全年交付可望完成。雷鳥亦將在本月推出旗艦新品 X3 Pro,小米與華為的 AI 眼鏡產品則蓄勢待發,阿里預計年底加入戰局。
雖然市場熱鬧非凡,但中國 AI 眼鏡產業目前仍面臨產能、設計、AI 能力等多方面挑戰。多數產品停留在「PPT 階段」,真正實現大規模量產與出貨的品牌屈指可數。
有投資人坦言現在很多創業者拿著 AI 的 PPT 來要錢,說自己能比肩 Meta,但一問什麼時候開賣就含糊其辭。」截至目前,Meta 佔全球 AI 眼鏡銷量的近九成,而國產品牌雷鳥 V3 的銷量尚未突破 10 萬台。
INAIR 創辦人黃海認為,中國市場的技術土壤與 Meta 成功的背景條件不同,即使有成熟供應鏈,也未必能複製其經驗。
設計與 AI 能力雙重門檻 考驗品牌綜合實力
AI 眼鏡的核心挑戰在於同時兼顧人工智慧技術與眼鏡工業設計。在 AI 層面,通用大模型無法滿足場景化使用需求,品牌需針對翻譯、拍攝等功能進行深度客製化優化。
而在設計方面,AI 眼鏡重量普遍超過傳統眼鏡的兩倍,舒適性成為消費者能否長時間佩戴的關鍵。儘管各品牌已與傳統眼鏡廠商合作,但目前 SKU 數量仍無法滿足個性化需求,仍需突破。
中國品牌對供應鏈的掌控力成為能否突圍的關鍵。雖然目前大部分廠商聲稱已具備穩定產能,但隨著小米、華為等巨頭即將入場,芯片與核心零組件的優先供應將進一步壓縮創業公司生存空間。
X REAL 創辦人徐馳指出,「巨頭進場後,創業公司基本上沒啥勝算。」手機產業的發展歷史亦驗證了這一觀點:最終從 0 到 1 成功出圈的創新品牌寥寥無幾。
星紀魅族 XR 事業部總裁盧勇則認為,接下來兩至三年將是 AI 眼鏡市場的關鍵淘汰期,能否找到技術與市場的平衡點,將決定企業的生死。
中國 618 購物節成實戰考核 將拉大差距
即將到來的 618 購物節,不僅是國產 AI 眼鏡產品首次集中亮相的重要節點,也將是市場對其產品實力、產能能力與用戶接受度的首次集中檢驗。
一位 AI 投資人表示:「如果連 618 都賣不動,那 AI 眼鏡的市場上限就值得重新評估了。」此番大促既是市場機會,也是風險壓力,品牌間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
中國 AI 眼鏡市場或許難以短期內誕生「中國版 Meta」,但供應鏈優勢與本土市場規模使得中國品牌注定會成為這場競爭的主角。
未來真正能留下來的品牌,將是那些不僅能造出好眼鏡,更能提供打動用戶 AI 體驗的公司。這場以「AI 眼鏡」為代表的終端革命,中國企業能否從追隨者走向引領者,618 或許將是一個關鍵開端。
- 稅季理財術,掌握資本利得又能減少稅務負擔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