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天休兵期快過一半僅談成2國!美國與傳統盟友的關稅談判在哪卡住?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綜合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政府近期在跟中國的貿易談判中取得突破性進展,宣布大幅削減對中關稅並「休兵」90 天,但他跟傳統盟友的關稅談判卻陷入僵局,這場圍繞汽車產業與貿易規則的博弈,正成為全球供應鏈重建的風向球 0000。
川普在 4 月 9 日宣布暫停對多數國家加徵關稅 90 天,隨著與中國達成協議,美國對中平均關稅從 125% 驟降至 30%,中國同步將報復性關稅從 125% 調降至 10%。這場戲劇性轉折促使高盛分析師預言,美國港口將迎來進口商「搶跑式」囤貨潮。
數據顯示,跨太平洋航線運費已從每個標準貨櫃 2000 美元飆升至 2500 美元,馬士基等航運巨頭正著手調配運力來因應即將到來的物流高峰。
野村證券指出,中國出口商可能釋放 4 月延遲的出貨量,形成「被壓抑需求的集中爆發」。
但跟北京談判快速達成協議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美國與傳統盟友的談判正陷入泥淖。川普政府原定 18 個重點談判對象中,除英國和中國外,其餘談判均未取得實質突破。核心矛盾聚焦於汽車關稅,美國堅持對進口車維持 25% 的高關稅,直接衝擊日本、韓國及歐盟等汽車出口大國的經濟命脈。
儘管英國在快速達成的協議中獲得每年 10 萬輛汽車享受低關稅待遇,但這一配額被歐盟官員斥為「象徵性讓步」,波蘭經濟部副部長更直言道:「歐洲期待更優條款」。
日本正成為談判焦點,但汽車產業承載著該國 5% 的就業和 7% 的 GDP。豐田、本田等企業最新財報顯示,關稅威脅已導致利潤預期下修 3% 至 5%。
儘管日相石破茂展現出罕見的外交靈活性,多次強調避免公開批評川普,但日方深知 2019 年簽署的日美貿易協定存在明顯缺陷,該協議雖降低部分農產品關稅,卻未觸及汽車產業核心利益。
日本前貿易談判代表渡邊賴純指出,日本在安全依賴與經濟自主間陷入兩難,川普顯然不承認既有協議的約束力。
至於美國另一盟友韓國,首爾試圖以策略性籌碼換取豁免,但分析人士指出,南韓的弱點在於自身半導體產業對美國技術的深度依賴,而這種結構性限制削弱了談判籌碼。
在大西洋彼岸,歐盟則採取集體抵抗策略,多位貿易專員公開質疑英美協議模板,德國汽車工業協會警告稱若美國堅持「美式標準」,歐洲將加速推進與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合作。
產業觀察人士注意到,川普政府正將關稅工具與地緣戰略綁在一起。在要求貿易夥伴開放市場的表象下,隱藏著重塑全球產業鏈的深層意圖,迫使日本開放農產品市場以填補農業州票倉,施壓歐盟削弱對中國的技術合作,同時藉關稅大棒遏制中國在電動車等戰略產業的崛起。
川普的「交易型外交」模式已引發盟友警惕,法國財長勒梅爾直言道:「當關稅成為政治籌碼,多邊貿易體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專家認為,隨著 90 天談判窗口開啟,各方博弈進入白熱化階段。日本可能提議擴大美國農產品進口並統一汽車安全標準,韓國考慮增加玉米採購並開放造船業合作,但這些讓步都觸及各國核心利益。更棘手的是,美國提出的「匯率協調」和「對中經濟脫鉤」要求正成為談判難以克服的障礙。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