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衝擊〉「MIT」台美認定不同恐遭加稅 經濟部:鼓勵出口降低含中成分
鉅亨網記者黃皓宸 台北 2025-04-16 12:23

美國對中國祭出 145% 高關稅,為避免台灣成為中國洗產地破口,財政部提「三道防線」防堵違規轉運。但今 (16) 日有立委質疑,目前台灣與美國對於產品台灣製定義分歧,對產地的製造原料有差異,若台美對定義不溝通清處,恐讓台灣讓美國誤會,在替中國洗產地。
立法院財委會今日就「美國課徵對等關稅對我國交通公私部門之衝擊與因應」,邀財政部、經濟部等官員進行報告及備詢。
立委吳秉叡表示,美國海關針對進口產品的製造原料,成分若有 35% 來自中國,就被認知為中國製品,將會被課徵 145% 的高關稅,但台灣海關則認為,無論原料從哪裡,只要台灣出口時,產品附加價值超過 35%,就認定為台灣製造,質疑台、美雙方認知矛盾應如何處理,否則美國會認為台灣在幫中國洗產地。
吳秉叡強調,我國產品進口到其他國家去,若附加價值超過 35%,或許可以有其他定義,但問題是台灣產品若銷往美國,是要和美國海關有一樣的標準,降低出口到美國產品的危險,建議要和美國商量相同的進口標準。
經濟部政務次長江文若表示,原產地認定是否是 MIT 由進口國海關認定,會建議出口廠商要和美國進口商,事先詢問相關規定,包括美國海關有預審制度,把進口產品相關成份內容進行預審,現在也積極鼓勵我國出口業者,產品盡量降低含中成分。
- 貿易戰再起 新興市場債券還能投資嗎?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