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獲“科學突破”:他們到底干了什麼
鉅亨網新聞中心
文章來源:蝌蚪五譜
先來一條快訊——由俄羅斯富翁尤裏·米爾納領銜資助的“科學突破”於2015年11月9日揭曉2016年獲獎名單,此次頒發的獎項有生命科學突破、基礎物理學突破、數學突破、物理學新視野、數學新視野以及青年挑戰突破。
為什麼蝌蚪君要隆重介紹這個呢?
因為“科學突破”單項獎金高達300萬美元,遠超諾貝爾獎,堪稱科學界“第一巨”。
“科學突破”是由非盈利組織“突破基金會”(Breakthrough Prize Foundation)負責評選和頒發。2012年,俄羅斯億萬富翁、互聯網企業家尤裏·米爾納出資創立了“基礎物理學基金會”,意在表彰世界範圍內、在基礎物理學領域中做出了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其獎金數額為300萬美元。隨后,米爾納進而聯合了幾位深具影響力的硅谷精英,包括馬克·扎克伯格、谷歌的創始人之一塞吉·布林和中國著名企業家馬雲(沒錯,就是馬雲)等,共同增設了生命科學和數學,獲獎者也將各自獲得高達300萬美元的獎金。據悉,這是目前全世界在科學領域裏的最高額獎金,超出諾貝爾獎的獎金兩倍有余,是名副其實的“第一巨”。
300萬美元獎金還不是重點,重點在這裏——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所長王貽芳作為大亞灣中微子項目的首席科學家獲得“基礎物理學突破”,這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該獎項。
大亞灣中微子項目是什麼?這個項目是利用廣東大亞灣核電站生的中微子來進行研究的實驗項目,是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領銜的一個國際化的研究團隊。
那麼,大亞灣中微子項目取得了什麼成果呢?
2012年3月,時任大亞灣發言人的高能所所長王貽芳代表大亞灣國際合作組公佈了中微子的θ13的數值,這是在中國本土首次測到的基本物理學參數。當天,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發來賀電,稱“這是物理學一個有基礎重要性的成就”。
中微子分為3種,分別是電子中微子,繆子中微子與陶子中微子。它們在飛行過程中會不斷地相互轉化,θ13就是刻這種“變臉”的概率。這一數據很小,但在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中被精確測定。
蝌蚪君曾獨家專訪大亞灣中微子項目發言人曹俊研究員,他多年來一直與王所長一起工作。
曹俊給蝌蚪君介紹:“根據量子力學,這3種不同類型的中微子相互轉化,這明中微子有質量。”
中微子從大亞灣核電站出來以后,其行為其實與楊氏雙縫干涉的光類似。我們都知道,光的雙縫干涉存在極大極小現象。對中微子而言也是類似的,在特定的干涉距離上,某種中微子出現的概率有一個極大值——類似與光的雙縫干涉光強的干涉極大。大亞灣中微子探測裝置就安裝在這個特定的“極大值”處的。
目前,中微子項目得到“科學突破”,明國際物理學界高度重視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所取得的成績,也為未來江門中微子實驗的開展奠定了很好的輿論基礎。江門中微子的物理目標是探測出這3種不同中微子的質量順序,就好像比較出3隻飛行中的蚊子到底誰最重誰最輕一樣。如果這一目標實現,那麼江門中微子實驗將取得比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更大的成就。
- EBC全球百萬美金交易大賽 立即體驗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