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全球首例3D生物打印機為何受羅傑斯青睞

鉅亨網新聞中心


導讀

康裕建教授稱,未來,3D生物打印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以血管再生為核心,構建具有完整生物學功能的組織器官,實現病變、衰老組織器官的精確修復和替代。這項技術成功后,有望解決全球面臨的移植組織或器官不足的難題。


10月30日,停牌多日的藍光發展(600466.SH)復牌開盤即一字漲停。同日,藍光發展公佈了2015年第三季度報告及終止重大資重組計劃。在停牌期間,10月25日,藍光發展旗下藍光英諾還發布全球首創3D生物打印機,使得器官再造成為可能,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這也是藍光發展復牌漲停的原因所在。

“突破性的意義在於,藍光英諾以幹細胞為核心的3D生物打印技術體系已經完備,包括醫療影像雲平台、生物墨汁、3D生物打印機和打印后處理系統四大核心技術體系,器官再造在未來成為可能。”藍光發展董事長楊鏗。據了解,藍光英諾希望借助上述四大核心技術體系,建立3D生物打印創新鏈,和世界範圍內各大醫療機構、科研院所等共同拓展3D生物打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並由此生滿足個性化健康需求的業鏈,推動大健康業的規模化發展。

此前國務院發布的《中國製造2025》也明確指出,實現生物3D打印,誘導多能幹細胞等新技術的突破和應用。中信建投研究員蘇雪晶認為,3D生物打印的優勢在於其所具備的複雜製造、技術特點,對個性化需求強烈的生物醫學領域應用價值巨大,將面臨上千億美元的市場。業內3D打印頂尖諮詢機構Wohlers預測,3D打印在醫療方面的應用市場份額占15.1%,位居第三位。

不過,從顛覆性的嘗試成功到最終能夠走向業化,這其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藍光英諾首席科學家康裕建教授坦言:“在我報告中也表明這是階段性的成績。如果要盯最后打印出來的器官作為3D生物打印標誌性的成績,那無疑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如血管現在可以打印出來,但是還需要國家的各個審批環節等。但眼下,在應用精準醫療這個領域,藍光英諾的技術馬上可以幫助精準醫療向前拓展。”

全球首例3D生物打印機問世

3D打印技術最早被期待用於工業生領域,用來改變定製企業的生模式、彌補傳統工業生形式的種種不足等,但隨技術的不斷突破,3D打印技術也逐漸被運用於醫療領域,並且近年來,全球3D醫療打印市場規模正逐年攀升。

對此,世界3D打印技術業聯盟秘書長羅軍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3D打印是解決健康業個性化需求和規模化製造這對矛盾的方案之一。3D生物打印在提升現有醫療技術水平,比如個性化醫療方面,會大有作為。”

一年多前,由藍光英諾參與研發的3D生物打印血管項目入圍國家“863”計劃,科研時間為期三年,但藍光英諾僅僅花費一年半的時間就提前實現重大技術突破。

此次藍光英諾發明的3D生物打印機,與以往不同的是,可以打印出血管獨有的中空結構和多層不同種類的細胞,它使用含人體幹細胞和生長因子等的“生物墨汁”,結合其他材料層層打印出品,經打印后培育處理,形成有生理功能的組織結構。

“3D生物打印的核心技術就是生物磚(Biosynsphere)。即一種新型的、精準的、具有仿生功能的幹細胞培養體系。因為直接取自每一個體的人體幹細胞,修復、替換個體本身病變組織的異體排斥性不復存在,同時其結構和功能性匹配更佳,術后恢復等環節將變得更易被接受和順暢。”康裕建教授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解釋稱。

康裕建教授稱,未來,它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以血管再生為核心,構建具有完整生物學功能的組織器官,實現病變、衰老組織器官的精確修復和替代。這項技術成功后,有望解決全球面臨的移植組織或器官不足的難題。

藍光英諾3D生物打印技術的公佈受到了業內的廣泛關注。據了解,在當日該技術的發布會期間,包括英國、美國以及新加坡的相關科研人員等都紛紛到訪,希望尋求合作機會,不過對於具體技術層面的合作會如何開展,楊鏗向記者表示暫時不方便透露。

值得一提的是,到訪藍光英諾的還有一位世界著名投資家、量子基金創始人羅傑斯,他對藍光英諾的3D打印技術也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接受採訪時,羅傑斯表示:“3D生物打印技術在未來不僅具有至關重要的科研價值,還將具有相應的市場價值。在美國乃至全球資本市場,3D概念、生物醫藥概念、智能製造概念一直是投資熱點,而3D生物打印涵蓋了以上多門學科,其高科技特性、生命科學概念必將成為未來投資重點。它對組織工程、再生醫學和醫療科研都將生革命性的突破。”

最終羅傑斯是否會選擇投資藍光,或許還在於品的轉化率究竟會有多長時間。

不過,楊鏗自信地認為,這個時間表並不會太長。楊鏗堅信,好的項目不缺錢,越賺錢的項目越有錢投資,並且表示,對於藍光英諾3D生物打印已經有中長短期策略,但具體細節並未透露。

千億美元市場開啟

楊鏗的自信或來源於未來的市場需求及藍光英諾獨創的3D生物打印技術。中信建投研究員蘇雪晶認為,3D生物打印的優勢在於其所具備的複雜製造、技術特點,對個性化需求強烈的生物醫學領域應用價值巨大,將面臨上千億美元的市場。

事實上,近年來全球3D醫療打印市場規模正逐年攀升。據川財證券統計,2014年全球3D打印市場規模約為60億美元,最近三年的年復合增長率達到73%,而3D打印醫療應用市場未來三年年平均增速也將保持在25%以上,市場規模超百億。2013年在所有涉及3D打印的應用專利中,有38%與醫藥領域有關,潛在發展空間巨大。

正是因為這巨大的發展空間,包括多家上市公司在內,都在進行相關佈局,如新華醫療(600587.SH)、通策醫療(600763.SH)等上市公司正在研究數字化口腔科整體解決方案業務,其中,採用3D 激光掃描,獲取口腔精準的數字化模型的方法包含生物3D打印技術。但對於是否進入到純粹的生物3D打印技術這一領域,涉及的公司均表示了否認。

對此,華北某證券公司生物醫藥行業資深研究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3D打印在醫學中的應用相對較嚴謹,目前還沒有一個法律法規來規範。“3D打印的器官需要國家醫療器械制度和法律的審批,這個過程非常複雜,而且風險較高。”

康裕建教授也坦言:“現在的成績是階段性。如果要盯最后打印出來的器官作為3D生物打印標誌性的成績,那無疑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盡管是血管,眼看可以打印出來了,但是還有國家的批准等各個環節。而眼下,在應用精準醫療這個領域,藍光英諾的技術馬上可以幫助精準醫療向前拓展。”

“全中國高血壓和高血脂、高血糖長期用藥的病人,今年底達到7億人的總數。目前醫生開藥唯一辦法就是按經驗估算,先試吃,試了一段時間不行再換。該患者一年花費在此方面的藥費3000到5000元,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不一定適合。若通過專業的技術檢測,假定一個人只收1000塊錢,那麼一年的市場就有7000億。而對於每個人藥量不同問題,3D生物打印可以做到為每一個人量身打印藥片。打印藥片這件事美國FDA3月份已經批准了。” 康裕建教授舉例分析稱。

文章標籤



Empty